香港商報
-- 天氣
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為製造業發展「支招」 依靠製造業「當家」 實現「製造」變「智造」

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為製造業發展「支招」 依靠製造業「當家」 實現「製造」變「智造」

責任編輯:高心雲 2023-03-12 14:29:01 來源:深圳特區報

    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數碼化浪潮交織,中國製造面臨着難得的機遇與不小的挑戰。廣東是製造業大省,在新的征程中如何依靠製造業當家贏得未來,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省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樑」?在全國兩會現場,在粵全國人大代表、住粵全國政協委員一起「支招」。

    在深圳打造「兩業深度融合」平台示範區

    「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位居全球榜首,但對比德國、英國、美國、日本等老牌製造強國,我們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工商聯(總商會)主席(會長)、朗華集團董事長張春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張春華說,縱觀發達國家經驗,生產性服務業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它貫穿生產製造的全過程,可為製造業提供外貿、倉儲、物流、金融、檢測、設計等全產業鏈平台型服務。近三年來,生產性服務業在「保雙鏈」,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其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趨勢。但由於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起步較晚,專業化和高端化發展水平偏低,亟需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整體發展能級。

    「『兩業深度融合』是先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張春華建議在廣東及深圳開展樣本試點,打造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兩業深度融合」平台示範區。從國家政策層面鼓勵生產性服務業壯大發展規模,培育一批生產性服務領域的領先標桿企業,推廣一批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兩業融合」的先進案例。

    以「揭榜掛帥」「賽馬制」組織產業攻關

    今年一開年,「深圳製造」再次引起全國聚焦——深圳首次成為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全部工業增加值「雙第一」城市。

    「深圳是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產業規模、應用創新、企業培育、要素集聚、治理能力等位於全國前列,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有條件也有能力推動製造業繼續改革創新、轉型發展、高位突破。」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建鋒建議,支持深圳創建首批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製造業數碼化轉型的深度廣度還不夠、資源要素稀缺和成本上升等困擾中國製造發展的難題上率先探索。

    在何建鋒看來,試驗區的探索聚焦三個方面——強化工業基礎能力,研究制定產業基礎領域攻關目錄,採取「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組織實施產業基礎再造項目,推動解決部分「卡脖子」技術難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動製造業數碼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幫助企業打通數碼化轉型過程中的堵點、難點和痛點,在節能、降碳、建立綠色製造業體系等方面持續發力;打造製造業發展要素匯聚高地,實施「工業上樓」優質廠房空間供給計劃,強化金融財政支持,引導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資源向製造業領域傾斜。

    數字賦能「製造」到「智造」

    數字經濟大潮湧起,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廣東要將製造業的「厚實家當」做強做優,就要加快製造業數碼化轉型,實現「製造」到「智造」的轉變,這是許多代表委員共同的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佛山市政協副主席、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唐冬生在兩會前就製造業轉型作了專門調研。他表示,至2022年底,廣東超過40%的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數智化轉型,數智化轉型生態正在形成。但由於數智化服務商供給不足,中小企業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無法滿足。此外,數智化扶持政策門檻較高,中小企業很難達到,導致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較慢。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一些中小企業「不敢擁抱數字浪潮」的問題,唐冬生建議,鼓勵產業集群中小企業抱團發展,支持服務商牽頭組建產業集群數智化轉型聯合體,打造行業級數智化轉型解決方案。同時,搭建製造業數智化轉型公共服務平台,加大對數智化服務商的政策扶持力度,為企業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轉型服務,幫助數智化服務商與製造企業實現精準對接,為企業數智化轉型出謀劃策。

    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5G通信等新基建的支撐。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苗偉認為,一方面要緊抓數字經濟機遇,圍繞網絡化、數碼化、智能化,重點推進數碼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創新,加快不同類型產業的數碼化轉型;另一方面,廣東要繼續加大對通信行業的研發投入,充分發揮5G、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優勢,通過建設一條條「信息高速公路」,推動「製造」到「智造」的產業轉型升級。

    高端製造需要更多「能工巧匠」

    高水平技術工人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力量,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隨着我國製造業水平不斷提升,對於高級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教師楊登輝說,製造業當家關鍵在於人,除了我們要有很多科研方面的人才在前面沖,我們還得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後面為他做支撐。要加大對技工教育的投入,才能夠更好地培育出高質量、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服務社會。

    現實中,「技能人才短缺」現象頻頻出現。針對技能人才的供給與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在規模、結構和質量上不對稱、不適應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智薈藍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環保工程師蘇榮歡說,市場上擁有數碼化智能設備等操作經驗的人才尤為緊俏,而且流動性也比較大,不僅影響生產技術傳承,還無形中增加了用工成本。

    如何將人才留在製造業?蘇榮歡認為,應加快實施正向激勵技術人才政策,鼓勵企業完善符合技術技能人才特點的工資分配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職務津貼和特殊崗位津貼制度,推動技術工人創新成果按照要素分配,提高技術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

    「相對於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職業技術教育現代化投入的資源不足。」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兼職副主席、深圳市中意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心竹帶來一組數據:2021年我國共有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8780所,中、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1041.57萬人。這不僅和當前製造業人才缺口相差甚遠,許多職業技術學校也面臨着學科設置不合理、教材與新技術脫節等問題。

    趙心竹建議增加職業教育方面的投入,構建更加合理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架構,使學校分布、學科專業、人才類型等規劃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應。同時,設立職業資歷整合體系,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等值、互認與融通,為技術人才成長構建與之匹配的通道。(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李舒瑜 周元春)

    頂圖:「工業上樓」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新華社

責任編輯:高心雲 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為製造業發展「支招」 依靠製造業「當家」 實現「製造」變「智造」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