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滬深交易所主板註冊制首批10家企業上市,上市儀式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連線舉行。至此,股票發行註冊制全面落地,為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全面註冊制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是發展直接融資的關鍵舉措,也是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註冊制試點至今,廣東190家公司通過註冊制上市。註冊制為廣東產業、企業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廣東如何抓住全市場註冊制改革「東風」,賦能高質量發展?
190家粵企通過註冊制上市
「註冊制改革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服務功能大幅提升,市場結構和市場生態發生深刻變化,市場活力和市場韌性明顯增強,給市場參與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4月10日舉行的滬深交易所主板註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儀式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說。
當日,在深交所敲鐘上市的中電港董事長周繼國切身感受到了這種「實實在在的獲得感」——2月20日,公司材料正式平移至交易所;3月13日上會;3月16日獲得註冊批文;4月10日掛牌上市。「我明顯感受到註冊制下審核效率的提升,時間可預期更強。」
來自中金公司的數據顯示,註冊制審核周期較核准制下的審核周期有較為明顯的縮短。2022年,註冊制下企業從申報受理到發行上市的時間平均約為392天,而核准制下企業平均需要花費482天。
上市效率的提升,為更多粵企打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綜合廣東證監局、深圳證監局的數據,截至目前,廣東共有A股上市公司845家,其中190家通過註冊制上市;距首批科創板公司通過註冊制上市不到4年的時間裏,廣東上市公司通過註冊制上市的比例已經超兩成,達到22.49%。
「全面註冊制在充分信息披露基礎上,審核流程和時間更加明確,進一步提升企業上市融資的效率和可預期性,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廣發證券投行業務管理委員會執行董事、保薦人楊華川表示。
註冊制下,粵企的融資需求被進一步滿足。以2022年為例,廣東企業IPO(含北交所公開發行)融資額851.43億元,融資額創有史以來的新高,僅次於北京,居全國第二。
億道信息是通過註冊制登陸資本市場的粵企之一。該企業董事長張治宇說,公司研發投入長期而巨大,有了資本市場的融資「加持」將獲得更多融資資源,從而產生更大的價值。「隨着註冊制的全面實行,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對接資本市場,獲得發展『加速度』。」
全面註冊制的征程已然開啟,未來,更多粵企將乘着註冊制改革的「東風」在資本市場破浪前行。正如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所說:「全面註冊制改革夯實了直接融資體系的制度基石,將提升投融資效率,提升資本市場有效性,更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企業的差異化發展,以及它們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
註冊制上市公司創新成色足
「註冊制從試驗田走向全市場,必將有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為強勁的動力。」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股票發行制度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基礎制度之一,4年多的探索穩健而富有成效,讓一大批高成長性的硬科技企業脫穎而出。
僅以2022年為例,A股新增上市公司中「專精特新」企業的佔比接近四成;這一比例在科創板、北交所更高,分別達到52.8%、45.8%。
這一現象在廣東尤為明顯。2022年是廣東A股IPO的豐收年,新增上市公司不僅數量排名全國第一,且科技屬性強、創新成色足。當年新增78家公司均屬於高新技術類企業,其中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72家,佔比達92.3%;新增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別為33家、18家、13家。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廣東,資本市場改革正與產業創新發展同頻共振。
「廣東2020年提出重點發展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雙十』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成為未來幾年新增上市公司的重點產業領域。」楊華川舉例道,2022年上市的信息技術企業中有7家來自廣州。其中,創下當年最大IPO融資記錄的雲從科技為國內AI小巨頭,凡拓數創、宏景科技、傑創智能等則分別在AI不同的細分領域發光發熱,助力廣州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此外,本次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中電港也屬於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其所處的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分銷領域是聯繫上下游的中樞環節,在國際分工和競爭中至關重要。
「在當前複雜的環境中,穩定暢通的供應鏈渠道重要性更為突出。藉助註冊制改革東風,中電港以做大做強核心主業為目標,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為提升供應鏈韌性,振興民族產業作出更大貢獻。」中電港董事長周繼國向記者表示。
在廣東省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禮看來,受益於全面註冊制落地,廣東將圍繞「10個支柱產業+10個新興產業集群」,採取自主培育及外部引入等方式,進一步助推「硬科技」「三創四新」「專精特新」廣東企業上市,加快構建「金融—科技—產業」良性循環,推動重點產業和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圍繞產業轉型挖掘上市企業
立足當下,廣東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業內人士認為,乘着全市場註冊制的「東風」,廣東應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服務產業升級、強鏈補鏈,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李禮認為,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版圖中第一集團軍,廣東板塊具有軟硬件兼備的發展優勢:「首先,在硬件方面,廣東有深交所、上交所南方中心、『新三板』華南基地以及區域性股權市場組成的多資本市場體系;其次,區位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新經濟發展蓬勃;再次,在軟件方面,營商環境和配套支持政策相對完善。」
他建議,針對擬上市公司,要進一步完善廣東省上市後備企業資源庫建設,加強分層,按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定向培育,並着力做好跟蹤服務工作;針對已上市公司,要鼓勵和引導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做優做強。
「要通過自主培育及外部引入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型、創新型新經濟業態的扶持力度,引領市場經濟發展方向,孵化培育優秀企業。」楊華川指出。他還建議,建立並加強企業上市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間的聯繫溝通,協調上市過程中涉及的股權變更、土地使用、環保、合規證明等事項,簡化辦事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繼續為企業上市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
事實上,近年來廣東各地市在挖掘上市後備企業資源方面紛紛積極出台相關政策,廣州的上市「領頭羊」計劃、佛山的上市倍增計劃「添翼行動」、東莞的「鯤鵬計劃」……推動全省形成「成規模、有特色」的上市後備企業梯隊。截至2023年2月底,廣東證監局轄區擬上市公司241家。
多位業內人士不約而同提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從源頭抓起,作為「引路人」和「守門人」的中介機構的力量要積極調動、責任要充分壓實。「不能像過去一樣主要看成熟企業,而要主動去發現和培育初創型企業,圍繞國家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挖掘項目,為掌握高科技、『卡脖子』技術的企業做好護航。」中金公司廣東地區業務負責人潘志兵指出。(南方日報記者 唐柳雯 張艷)
■數讀
註冊制先後在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試點,4年以來支持科技創新成效凸顯,逾1000家公司通過註冊製發行在A股上市。
截至2月20日,506家科創板上市公司IPO募資7648億元,全部來自戰略性新興產業。
截至2月20日,通過註冊制上市的418家創業板公司中,有385家來自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92%,累計募資3690億元。
截至2月20日,171家北交所公司中有165家來自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96%,累計募資33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