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全球學者共話科學的開放與合作 2023未來科學論壇圓滿落幕

全球學者共話科學的開放與合作 2023未來科學論壇圓滿落幕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3-05-28 11:57:4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5月2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論壇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成功舉辦。活動當天,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全球知名院校及學術機構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等重量級嘉賓亮相活動。

 科學是創新、發展、前進的動力,也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以科學為引擎,加速、拓寬和深化科學進步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將形成科學進步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社會經濟反哺科學進步的正向良性循環。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2023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之一,2023未來科學論壇由未來論壇聯合朝陽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活動旨在打造集科學普及、前沿科技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功能於一體的國際化交流平台。通過聚焦國際科技創新前沿議題,凝聚新時代的科學力量,弘揚科學精神,倡導面向全球的創新交流合作,搭建科學與社會各界間的橋樑,激勵和支持新一代青年科學家開展創造性、突破性和顛覆性的研究。

2-致辭:楊主任.JPG

 致辭:楊洪福

 朝陽園管委會主任楊洪福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朝陽區政府與未來論壇在科普活動舉辦、高端人才引進、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促進了全球頂級科學家和投資人匯聚北京、關注朝陽,推動了政府與科學界、產業界、投資界跨界交流與合作,同時也為吸引優秀科技創新人才、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體現了朝陽區政府堅持創新驅動,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

 鼓勵青年學者挑戰科學「無人區」, 用科學之光點亮未來!

3-致辭:劉芹.JPG

 辭:劉芹

 未來論壇理事會2023輪值主席、未來科學大獎奠基捐贈人、五源資本創始合夥人劉芹作為未來論壇代表對參會嘉賓表達了歡迎與感謝。

 他表示,未來論壇作為科學公益組織,旨在立足中國、面向全球,不斷樹立科學家的榜樣力量,凝聚國內外科研和科技人才,帶動社會力量促進科學和社會發展。科學家作為人類最具好奇心、最有思考力的優秀代表,正在帶領全人類在未知領域進行探索,這需要人們給予更大的關注和更有效的支持。而青年科學家,是科技創新和鑄造未來的傳承者和主力軍,我們希望通過支持亞洲各國青年人才溝通與交流、項目對接、科技創新,鼓勵和帶動更多的青年科學家探知未來,挑戰無人區。「希望借本次論壇能夠匯集各國科學家進行跨學科的交流和討論,探討新時代國際交流合作的必要性,讓科學之光點亮未來!」他談到。

 科學與產業領軍人物齊聚 探討科學精神的開放與包容

4-裴偉士主旨演講.png

 裴偉士主旨演講

 2021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教授裴偉士(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發表了題為《生物醫學研究的機遇與國際合作的優勢》的主旨演講。

 他指出,生物醫學是塑造21世紀的關鍵領域,它為造福人類、推動創新和技術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定製化醫療、幹細胞技術、再生醫學、生物工程和機械人技術只是其中可能產生快速變化的幾個領域。這一領域的生產力不僅要以其商業化程度和衍生公司的誕生來衡量,而且要衡量其對健康和福祉的改善,更長的生產力周期反過來能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5-高峰對話一:全體_副本.jpg


6-高峰對話一:林建華.JPG

 林建華

 在「科學精神的開放與包容」高峰對話中,北京大學原校長、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創主任林建華作為主持嘉賓在對話中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新論斷。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需求。而如何從公益角度促進科學精神傳播,推動科學事業發展,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

7-高峰對話一:劉芹.JPG

 劉芹

 劉芹認為,科學的發展需要與產學研進行對接與互補。「如果科學做了非常多的探索,拿出一部分精力來做產學研的研究,可以將一些純粹的好奇心和科學研究轉化為產業,轉化為普通老百姓能感覺得到的產品和服務。」而談到產學研機制的創造,劉芹指出:「一是要盡量地做好科技創新的產學研轉化,提高生產率、社會總體福利,幫助社會取得商業上的進步。同時,我們應該有意識地主動拋棄簡單財務上的回報訴求,真正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反哺科學,這樣才能讓科學的研究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會讓整個產業的研究缺少基礎科學源頭的長期支持。」

8-高峰對話一:沈向洋.JPG

 沈向洋

 未來論壇理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對話中指出,科學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業界需要持續開放國際交流,不斷拓寬科學視野,在科學的交叉融合中共同應對挑戰。

 同時,沈向洋教授對比分析了政府基金、創投基金等多種形式的科學激勵機制。在他看來,公益的力量對於科學發展而言是一項很有益的補充。「未來論壇成立至今,正在以一種創新的公益模式支持科學發展,我們希望通過支持基礎的學術研究,來營造一種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文化,並通過一系列科普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對科學產生好奇心,關注熱愛科學事業。」

9-高峰對話一:王強.JPG

 王強

 未來論壇理事、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在對話中談到,科學視角下的長期主義和投資邏輯的長期主義正好是兩個相反方向的走向。他指出,公益的優勢是無目的性,唯一的目的就是為社會發展帶來福祉。就未來科學大獎而言,這是一個國際性的、開放性的科學獎項,設立八年來,一直踐行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強調極致的公信力,希望通過專業獨立的評審機制,以創新的科學精神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在王強看來,公益機構非常適合進行國際開放交流。2022年,未來科學大獎系列活動在北京、香港、深圳三地同時舉辦,通過線上線下多場獲獎者學術報告會、科學峰會、獲獎者對話青少年等活動,讓全球的科學家、科學愛好者以及青年人共同在這個平台進行純粹的、高質量的科學交流與碰撞,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

10-高峰對話一:張翔.JPG

 張翔

 香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張翔指出,科學的定義中一定是包含「開放」二字的,尤其是近年來的氣候、碳排放、人類健康等科學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生存挑戰,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來共同應對。在他看來,以公益的形式支持科學,實際上造就了一種社會文明。「不求回報的鼓勵科學家探索未知,鼓勵求真、求實,而且容錯,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需要的。」他談道。

 全球學者對焦青年科學家創新扶持 共話國際交流合作

 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微軟高級首席研究經理、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池內克史(Katsushi Ikeuchi)發表了題為《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及計算機視覺——回顧與視角概述》的主旨演講。

11-池內克史主旨演講.png

 池內克史主旨演講

 池內克史教授以人工智能為例,以生物學中的寒武紀大爆發為類比,探討了跨學科的重要性。他表示,隨着近幾年數碼化的進展和該領域的過熱,在一些研究領域,加強短視又狹隘的研究似乎成為一種慣常的趨勢。他指出,為推動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青年科研人員既要有對過去活動的歷時性視角,又要有跨學科的共時性視角。


12-高峰對話二:全體.JPG

 而在「科學的創新與國際合作」高峰對話中,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副教授、白頭生物醫學研究所成員、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翁經科作為主持嘉賓介紹了「亞洲青年科學家項目基金」項目。他表示:「在過去20年中,科技發展的速率日漸加快。青年科學家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着項目申請競爭激烈、發論文難、生活壓力大等多方面的挑戰。上一輩科學家的成功經驗有時也不一定適用於他們。這是個系統性問題,需要整個科技界一起努力來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激勵制度,以幫助青年科學家盡快成長起來。」

 池內克史(Katsushi Ikeuchi)在對話中指出,多數的資源都是由資深的研究員們獲取的,年輕的研究員需要整個學術圈來支持。除此以外,很多青年科學家並不了解這個領域的歷史,這對於科學的革命性創新是有阻礙的。他表示:「創新只有巨人肩膀上才能發生,對於一些學術上的進步,要進行回顧和反思。希望通過創造這樣的氛圍,鼓勵年輕研究人員以歷時性視角進行科學研究。」另外,池內克史教授認為,青年科學家需要更多的通過公益平台的形式,來參與跨學科交流與國際合作。「如果我們可以一起合作,科學研究會更有效率。」他談道。

14-高峰對話二:馬大為.jpg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馬大為表示,青年科學家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競爭。他指出,過去10年中,我國迎來了科研人員的回國潮,科研人才在經費和學生等資源方面競爭激烈,青年科學家很難靜下心去「十年磨一劍」。馬大為教授認為,高校不斷擴招吸引人才,但對於人才如何能夠持續發展考慮的不足,對於人才的成長環境並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態體系,這也對形成健康的科研機製造成影響,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注和重視。

 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學院講席教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白俐翾(Li Shiuan PEH)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青年科學家需要有標誌性成果展現給世界,因此研究的問題需要具備全球視野。通過一些全球化的公益平台,可以與跨學科的,以及資深的研究員一起合作,互相交流對於科學問題的理解,從而拓展對於科學研究的想法,這很有意義。

15-高峰對話二:曾玉.JPG

 曾玉

 和玉資本(MSA Capital)管理合夥人、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捐贈人曾玉指出,科研人才競爭激烈,這讓青年科學家很難真正「做時間的朋友」,我們需要在他們科研人生的早期就將資源、實驗設備進行傾斜,為他們帶來不跟隨的底氣、勇氣與決心,爭取真正做到一些原始創新,這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曾玉認為,目前國家各級政府正在加大對科研的支持力度,民間也出現了更加多元化的激勵機制,通過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創業公司、企業間多維度的培養機制進行聯動。「比如,我們在2022年由民間公益力量發起和支持的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作為一個很好的案例,將有助於跨學科交叉的複合型科研人才的培養模式的形成。」她談道。(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13-線上嘉賓(池、翁、白).png

 線上嘉賓

責任編輯:趙桐曲 全球學者共話科學的開放與合作 2023未來科學論壇圓滿落幕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