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用好中國話語 講好中國故事 專家學者為新時代的國際傳播積極建言獻策

用好中國話語 講好中國故事 專家學者為新時代的國際傳播積極建言獻策

責任編輯:靜文 2023-06-09 10:45:05 來源:深圳特區報

 6月8日,新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創新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作為202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系列分論壇之一,新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創新分論壇邀請國內各主要媒體、平台、高校、智庫的業內大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精準傳播·話語構建」「深度融合·技術賦能」「創新迭代·賽道轉換」「智庫發聲·聚合發力」四大主題,開展了四場充滿智慧碰撞的沙龍對話。與會嘉賓聚焦新媒體時代的技術發展趨勢、信息傳播特點、話語體系構建、敘事方式創新等方面,為在新時代的國際舞台上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建言獻策。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

 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指標評價體系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表示,新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創新要注重範式創新、文明敘事和指標創新,他特別提出,中國有自己的傳統定性定位方法,應當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指標評價體系。

 在論壇上,張維為以紐約和上海的各項指標為例,如果比較二者的官方GDP,會發現紐約比上海高4倍,但其實紐約的GDP很多都是由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產生的,水分不少。如果我們創造一個關乎民生的「五合一」指標,即家庭中位淨資產、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社會治安水平、基礎設施水平這五個老百姓最關心的指標作為評判標準,那麼上海與紐約是可以一較高下的。

 他還指出,西方習慣於從微觀切入來看宏觀,而我們在進行國際傳播上往往比較喜歡宏大敘事,然後再呈現各種各樣的微觀,但不論是微觀切入還是宏大敘事,兩者本身並沒有所謂優劣之分,宏大敘事也可以講得很有深度。但傳播效能的獲得,則需要我們因時、因勢、因具體案例,兼容並蓄,權衡比較,擇優而行。

 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丁時照:

 國際傳播要做到「快樂傳播」 讓有意義的事變得有意思

 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丁時照在「精準傳播·話語構建」主題沙龍中發言,分享了對國際傳播如何實現高質量傳播的看法。

 「今天沙龍的話題是精準傳播·話語構建,我覺得好的問題往往本身就藏着好的答案。」丁時照認為,精準傳播是方式方法,話題構建是內容定位,有好的方法、好的內容,才能有好的傳播。

 在他看來,當前國際傳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內外失衡、「遍撒胡椒麵」「鬍子眉毛一把抓」等,他認為,這與大家對國際傳播比較陌生有很大關係,導致很多問題沒有深究細研,這就產生了一個「低效傳播」現象。這是當前國際傳播遇到的一個問題。

 互聯網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傳播中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那麼什麼才是高質量傳播?他認為,這就需要做到價值傳播和有效傳播。一方面,價值傳播看起來最難,但更應該理直氣壯,把「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這種人類共同的價值觀進行傳播,這是阻力最小,見效最快的、影響最深遠的,另一方面,要進行「快樂傳播」,讓有意義的事變得有意思起來。他說,國際傳播不是上課,不是傳達文件,不是高考,因此「好感傳播」「快樂傳播」顯得特別重要。「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近悅遠來』,但我覺得在傳播中,應該叫『近悅近來,遠悅遠來』,只要做到了精準傳播,大家高興,一定能達到有效傳播。」

 談及高質量進行國際傳播的實踐思路,丁時照補充道,如果更多採用和平傳播的姿態和心態,可能更能讓大家真正地接受傳播內容。

 「俠客島」微信公眾號負責人張遠晴:

 在國際輿論場要勇於發第一聲

 「俠客島」微信公眾號負責人張遠晴表示,中國媒體要有勇氣和擔當在國際輿論場搶占先機,勇於「發出第一聲。」

 他舉例說,前段時間,香港國泰航空空乘人員歧視講普通話的乘客,「俠客島」針對此事寫了一篇評論,指出國泰航空不能只是道歉了事,還得從深層次反思企業文化,杜絕此類事件。該稿件除了被港台媒體廣為轉載外,CNN、路透社、ABC News等眾多國際一線媒體也紛紛轉引,這說明「俠客島」在海內外輿論場有很好的影響力。

 張遠晴表示,這次成功的國際傳播帶來了兩點啟示。一是告訴我們什麼是傳播。「學者對於傳播有各種定義。但作為媒體一線工作者,我覺得傳播就是一種供需關係。你想知道的事,我能告訴你,我想告訴你的事,你還願意聽。」

 在他看來,要想對外傳播中國聲音,首先要解決供給的問題。「有效的國際傳播需要我們對西方媒體有非常精準的餵料,精準提供我們的事實與觀點。」張遠晴說。

 張遠晴認為,在談話語創新之前,國內媒體還應該思考一個基本問題:國際社會關心的熱點,我們是不是及時回應了?碰到國際熱點,尤其是涉中國問題的國際熱點,我們一定要主動作為,積極發聲。

 「在複雜的國際輿論場中,第一聲很重要,那是在搶奪事件定義權,也是在搶占道義制高點。在這方面,中國媒體應責無旁貸衝鋒在前。」張遠晴說。

 CGTN新媒體部主任張施磊:

 國際傳播要有「從零出發」的心態

 CGTN新媒體部主任張施磊介紹,CGTN新媒體全球粉絲超過4億,其中海外粉絲3.6億,每天的海外閱讀量達8400萬,有30個百萬以上的海外博主。在過去10年,CGTN新媒體發展迅猛。

 在未來十年,特別是人工智能爆發性發展日新月異進化的今天,怎樣創新對外話語體系,怎樣創新國際傳播的話語策略,是很多人一直在深入思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張施磊聚焦重要性、顛覆性、創新性和相關性,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聚焦重要性,張施磊提出了「三個轉化」,包括把國內的主題主線轉化成社會民生的報道,把國內的輿論監督轉化成深度報道,把總書記的思想轉化成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中國擔當。以「三個轉化」為指導,CGTN在一些傳播產品中做了一些積極嘗試,贏得海外的高流量。

 聚焦顛覆性,張施磊表示,要顛覆海外對中國已有的偏見和認知;聚焦創新性,要努力做到技術創新、範式創新;聚焦相關性,國際傳播的內容要與時代相關、與中國相關、與世界相關,要向海外不斷地釋放中國的價值、中國的意義、中國的主張。

 在張施磊眼中,做國際傳播,最重要的是傳播效能。只要能夠實現傳播效能,很多的創新點都可以激發。媒體人不要束縛自己,一定要永遠都有「從零出發」的心態。

 微信公眾號「明叔雜談」負責人明金維:

 破除迷思,增強國際傳播的自信

 微信公眾號「明叔雜談」負責人明金維表示:「任何一個大國在崛起過程中率先崛起的是經濟,最後崛起的是軟實力。只要我們做得好,我們一定能講得好,未來只要把國家建設得好,共同攜手把世界建設得更好,我們一定能夠獲得更多的認同和贊成。」

 在明金維看來,加強國際傳播,應破除迷思。他表示,不要只盯着西方的主流媒體、主流政客,他們只是美西方社會的少數派。國際傳播應該主動到廣大鄉村地區,和美國的企業、美國人民直接溝通、直接交流。

 明金維表示,美西方國家現在經濟體量大、影響力大,但是無論從國家數量還是人口數量來看,他們在全世界都是少數派。因此,國際傳播應該面向更廣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他們才是國際社會真正的大多數。

 明金維認為,還應該破除的迷思是認為國際傳播只是媒體的事情。他表示,國際傳播要有協奏曲,不僅要有媒體,更要有專家學者,更要有自媒體的參與,要在全世界的輿論場中,打一場所有對華友好的人士一起參與的全面人民戰爭的輿論戰。

 嘉賓觀點

 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院長夏學平:

 5G、AI、Chat GPT、元宇宙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應用,為國際傳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海外傳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新技術賦能,更離不開新的應用創新,如何把技術優勢轉換成應用優勢或平台優勢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王更輝:

 媒體融合要以傳播力為目標,堅持做好融合生態的發展。具體而言要做到三個「一體化」:內容一體化生產,技術一體化支撐,經營一體化統籌。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熊澄宇: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媒體是時間的概念,新媒體是發展的概念。媒體不會停留在我們已知的任何一個現存的形態上,而是會一直向前發展,數字媒體之後可能是生物媒體。

 媒體不僅僅是形式,也是和行為、動作結合在一起的。除了「新形態」「新業態」,今天的傳播特別是國際傳播,需要我們關注「新生態」。我們在塑造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應該把文明互鑒作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陳躍紅:

 要實現有效交流,就要減少文化誤讀,它不僅僅是意識形態或者價值觀的問題,還有文化的理解、語言的表述、一句話,就要讓你的供給高度契合對方的內在需求,這樣對方就會需要你。

 新華社國際部海外社交媒體採編室主任徐海靜:

 從事國際新聞、國際傳播,我們(媒體人)作為主力軍必須努力去適應、把握、洞察趨勢:從傳統的文圖報道向可視化、融媒產品生產轉型。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陳剛:

 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高速發展,表明了人工智能已然在內容生產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機器在人類傳播過程中逐漸擁有了主體性的地位。同樣的內容主題,它可以根據接受對象數據標籤的不同,進行規模化、個性化、場景化的生產與發布。這樣的技術運用應該引起我們極大的關注,未來它可能會推動國際傳播進入基於深度數字化的精準國際傳播時代。

 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

 媒體人應當通過鮮活、立體、有溫度的敘事手法,將有中國立場、中國視角、中國特色的故事傳遞給世界,讓它們成為西方人了解當代中國的窗口。

 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盧雅君:

 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創新融合,會重新定義中國在當代人類文明中的角色。未來,我們希望藉助科技的力量,用好世界的通用語言和符號,將中國文化的「一滴水」在世界觀眾的心中捲起「千層浪」。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辜曉進: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在敘事的觀念和話語技術上做比較大的變革。敘事主體可以從敘事去功利化、敘事他者化、敘事草根化三個方面做出改進。講好中國故事的核心是要尊重重視人類的共同興趣,要強化同理心,挖掘關乎個人的情感和命運的細節。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深圳新聞中心主任黎冬梅:

 國際傳播就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香港故事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又有直接對接國際的優勢,香港是中西文化的深度交融地,是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國做好國際傳播的最佳賽道。

 新華社對外部徐澤宇工作室主創徐澤宇:

 我們應當創新理念,在國際傳播方面轉換發聲角色、發聲方位、發聲話語、發聲姿態,這樣的賽道轉換更有可能成為消解偏見和誤解的回音室。

 (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林濤 馮進容 林咪玲 張瑜 袁曄 林霖)

責任編輯:靜文 用好中國話語 講好中國故事 專家學者為新時代的國際傳播積極建言獻策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