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直擊文博會丨「文化+創新」「文化+設計」「文化+數字」交相輝映 助力傳統文化煥新彩

直擊文博會丨「文化+創新」「文化+設計」「文化+數字」交相輝映 助力傳統文化煥新彩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3-06-11 10:49:59 來源:深圳特區報

 傳統文化煥新彩,文化傳承結碩果。在文博會的大舞台上,非遺、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交相輝映,爭奇鬥豔,相互共鳴,根植傳統文化沃土,守正創新譜華章。各種文化門類通過創新、設計以及數碼化等方式,以新思維、新理念、新方式、新技術,助推傳統文化傳承更深遠。

 文化+創新:讓優秀文化「出圈」

 傳統文化如何「破圈」發展,展現強大活力?在文博會的14號館裏,記者找到答案。

 文博會集文化之大成,蔚為壯觀。從潮繡、廣繡、肇慶端硯到佛山「石灣公仔」、莆田木雕,再到榮寶齋呈現的名家真跡與非遺木版水印作品……來自全國各地優秀藝術作品齊聚一堂,展現着傳統文化創新的碩果,演繹出傳統文化的創新故事,也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煥新」力與當代價值。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厚植於傳統文化之上的創新,又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在黃金展區,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黃金品牌聯手傳統文化,以創新思維,助力產品升級迭代。小到耳釘,大到項鍊、手鐲等飾品不僅將宮殿、如意、瑞獸等諸多元素融入首飾中,還採用了鏤胎、錘揲、花絲、鏨刻、鑲嵌、修金等工藝手法。每件產品都蘊含傳統文化中的美好寓意,並輔以精緻工藝,這使得年輕人在追逐時尚的同時,對傳統文化和藝術有了新的理解,讓文化「活起來」,又能「留下來」。

 「創作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是思想的根源,」業內人士周先生表示,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藝術家踩准新時代傳統文化發展的節奏點,立足傳統文化,以創新為驅動力,滿足了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觸動了觀眾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歷史傳說、藝術審美的鐘愛之情。

 傳統文化創新的基礎是傳承歷史,正本清源,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精神品質、價值理念等提取出來,將其繼承並發揚光大。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福華所說,傳承技藝很重要,創新要融入當代很多元素、思想、理念在裏面。「我們不斷去引領創新,引領新理念,最重要的是把傳統文化的精髓很好地挖掘出來,真正創作有思想有靈魂有文化的作品,這才是成功的作品。」

 「文化+設計」:讓藝術走進生活

 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居世界首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個、共計3610個子項。「非遺」是中國的,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如何讓非遺走向百姓生活、讓更多人助力非遺傳承、創新?文博會告訴我們:「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

 「以『中國·盒子』的『中國·錦』系列作品為例,其創意源於傳統囊匣裝幀藝術,同時匯聚了大漆、金漆鑲嵌、螺鈿、百寶嵌、琺瑯、絲織錦繡等一批以傳統製作工藝為底蘊的非遺傳承人。在創新設計中,我們期待用傳統工藝、當代美學去升級現代家居藝術,連接過去與未來,傳遞中國文化的魅力。」囊匣製作技藝傳承人、中國盒子產業傳播者王燊告訴記者,當下,「『中國·盒子』正在推動『一城一非遺』,嘗試打造每座城市獨有的地域文化精品,以產品的創意設計與地域文化融合,濃縮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發展,喚醒民眾與城市文化之間的情感共鳴。」他也期待這一項目能在深圳落地,以匠心為引,讓造物的靈光點亮時間的履跡。

 在鍾家窯展位,一位市民對一隻瓷瓶愛不釋手,卻擔心價格太高。展位的負責人忙介紹:「我們在各大主流電商平台上均有線上旗艦店,不僅具有極高性價比,還方便年輕人收藏、使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鍾家窯第四代傳承人鍾志偉向記者介紹,鍾家窯是國風茶器文化的傳承者,專注於柴窯青花、琺瑯彩等傳統手工藝瓷的製作與創新。「在傳承過程中,大家都意識到,只有藝術生活化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為此,鍾家窯在延續經典傳統畫片的同時,也將更多的國風元素融入其中。比如上古神獸、女媧補天、九色鹿、精衛填海等神話題材,並考慮到年輕消費群體的想法,進一步凸顯設計感,表達文化傳承和對人文藝術的追求。」

 「非遺本身具有極高價值,但是產品一定要貼近生活,唯有市場多『用』,才能讓非遺獲得長久傳承。」江西省玉山縣羅紋硯非遺傳承人孫文康告訴記者,羅紋硯的主要受眾還相對狹窄,集中在收藏和書法愛好者領域。為此,開發出「米粒石」系列茶具產品,也獲得市場歡迎。

 「文化+數字」:讓歷史文脈「活起來」

 「文化+」市場潛力巨大、創意能力強、文化底蘊深厚,以「數碼化」助推傳統技藝升級煥新,不僅可以擴大文化產業覆蓋面、開掘內涵深度、增加產業附加值與競爭力,更能開啟文化產業多元融合發展的無限可能,有助於在更大平台上彰顯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絲路風光無限好,搬進文博會甘肅展區的「數字敦煌」,全面呈現出數字文博的發展成果。敦煌研究院數碼化團隊現場推介人胡慧君介紹,團隊已經完成290個洞窟壁畫的數碼化採集、179個洞窟壁畫圖像處理、172個洞窟全景漫遊節目製作、8處大遺址三維重建等工作。自2016年「數字敦煌」上線後,數字資源庫、數字素材庫、數字藏經洞相繼上線,實現了全球數碼化共享。「敦煌研究院管轄的6大石窟中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這項數碼化工作,整個團隊已經做了30多年,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完,但值得我們一直幹下去,為全人類留下敦煌最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

 在現場,記者還體驗了一把「我在敦煌畫壁畫」數字創意互動。先選好一幅線稿,再根據喜好電子上色,最後輸入名字就得到一幅壁畫作品,既可以保存在手機裏,也可以打印紙質版。「整個過程非常有趣,增進了我們對敦煌壁畫的了解」,觀眾徐小姐告訴記者,她已經跟朋友計劃好了一起去敦煌旅遊。

 「神秘國寶鐫刻歷史風雲,文明曙光照亮中華大地。」文博會上,遼寧日報推出大型全媒體策劃《國寶在遼寧》,以遼寧省珍藏的30件國寶級文物為主線,通過專業化製作、通俗化解讀、科技化手段、國際化傳播,讓塵封已久的文物國寶變得可觀、可感、可知。與此同時,丹東歷史文化數字體驗館打造「一館閱丹東·邊城會客廳」,以《一城閱千年·場景復原與多媒體演繹》《民族服飾穿衣互動AI換裝體驗》《樹廊與花海·多媒體與鏡像空間》《一江觀兩國·沉浸式空間》《一圖聚百景·多媒體互動區》等數碼化技術,打造出一個沉浸式的體驗空間,為再現歷史文化找到了「雲端」切入口。(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 首席記者 李麗/文 胡蕾/圖)

 頂圖圖說:觀眾在文博會展館體驗數碼化影像藝術。

責任編輯:朱劍明 直擊文博會丨「文化+創新」「文化+設計」「文化+數字」交相輝映 助力傳統文化煥新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