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規模創下歷年新高。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郭燕認為,文博會影響力逐年擴大,已成為灣區及全國文化產業的亮麗名片。文博會體現文化、科技、產品和市場的緊密結合,將助力灣區文化產業邁入發展新階段。未來,銀行業應更加積極作為,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為文化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有力支持。
2003年,深圳被列為國家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戰略,並從2004年開始舉辦首屆文博會,至今已持續14年。本屆文博會規模及規格空前,參展機構達到3596家,是首屆的5倍,其中包括5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家海外展商;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0多名採購商和專業觀眾觀展、採購。郭燕認為,文博會已經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文化對外開放、搭建全球文化產業交流合作橋樑的重要平台,也是助推大灣區及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文博會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乘風而上。
文博會盛況背後是大灣區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郭燕表示,文博會從成立之初即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為核心任務,本屆文博會也從展覽設置、活動安排、新經濟元素等方面處處着力,展會搭台,產業唱戲。她認為,文博會盛況背後,是大灣區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灣區各地近年來加大文化產業支持推動力度,成立了大灣區文創聯盟等10多個組織,設立了67個粵港澳青年創業基地,打造了深圳文博會、深港設計雙年展、香港書展、珠海北山世界音樂節等30多個品牌會展活動。
郭燕介紹,從各主要城市看,香港發揮文化融匯中西,創意人才集聚,流行音樂、電影、美食等對周邊地區影響深遠的優勢,陸續推出多項資助計劃,使用新技術手段,圍繞廣告、建築、設計、數碼娛樂、電影、音樂、印刷出版及電視八大創意產業,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作為文博會主辦地,深圳文化產業也已成支柱產業之一。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持,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率先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文化+金融」等文化產業模式並持續推動;另一方面,依托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內涵,賦予文化產業鮮明特色,圍繞創意設計、動漫遊戲、文化旅遊、高端印刷、黃金珠寶和文化裝備研發製造等行業領域培育發展龍頭型文化企業,加快推進數碼技術在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的全面賦能。
此外,深圳還積極開拓海外文化市場,大力發展遊戲動漫出口等文化貿易。2022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2600億元,佔全市GDP比重8%,文化企業數量超過10萬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擁有多個國家級產業平台,建成市級及以上文化產業園區71家,其中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1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9家。郭燕表示,未來,深圳還將持續打造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時尚創意產業圈、數字創意走廊、文化裝備研發中心、大灣區影視產業基地、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灣區演藝之都、國際知名黃金珠寶產業中心、全球遊戲電競之都、高端工藝美術集聚區等文化產業「十大增長極」,不斷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推動文化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銀行業應積極作為助文化產業壯大
近年來,銀行機構將支持文化產業作為差異化、特色化經營的重要方向,推出特色金融產品,助推文化產業創新與升級。郭燕舉例介紹,如建設銀行設立文化支行,推出工匠貸、瓷都陶藝貸、大師貸、文創商會貸等特色產品;華夏銀行形成「一中心(總行文創產業中心)、一部(北京分行文創產業管理部)、六核(6家文化金融專營機構)、十線程(10家文化金融特色機構)」的文化產業服務體系,推出文創貸、文創融、文創投、文創貿四大產品體系,組建專業審批團隊和專業化支持平台,積極服務文化企業。
「未來,銀行業應更加積極作為,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為文化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有力支持」,郭燕建議,一是適度加大信貸傾斜力度,除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外,更加注重為文化產業中廣大的小微企業、個體創業者等提供普惠金融支持,拓展銀行對文化產業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大中型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可與互聯網銀行加強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提高授信效率。二是優化創新信貸產品,探索拓展無形資產抵(質)押物範圍,充分衡量文化企業版權、商譽等無形資產價值,考慮將市場前景、對賭條款、團隊穩定性等非財務因素納入銀行信貸評估體系,創新文化特色信貸產品;探索符合文化企業特質的信用信息歸集與評價模型,運用金融科技精準畫像,推動從「足值抵押核貸」轉為「交易場景畫像核貸。三是持續探索針對文化產業的特色服務模式,包括設立專營機構、建立專業服務體系、助力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等。(記者 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