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正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這一過程裏不僅需要科技和經濟的支撐,更需要大量創新人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如何培養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在接受香港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新離不開創造力的支撐,當下諸多領域都需要大量具備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洞察力和勇於突破、善於解決問題的創新型人才,而藝術教育正是激發和培養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着力「藝術+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5年)首次將「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列為美育的核心任務,標誌着創造力教育正式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
「目前我國普遍進行的美育教育中,創造力教育的實施存在一些瓶頸。」焦興濤告訴記者,例如現有藝術教育目標強調技能訓練和應試,忽視個性化表達與嘗試,學生想像力、批判性思維等創造力核心要素的培養被弱化;創造力教學體系不完善,缺乏創作力培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系統性建構;藝術與科技融合不足,兩者在教育體系中相對割裂;部分藝術教師對創造力培養的重要性與路徑方法理解有限,缺乏創造力培養的教學能力,難以有效引導學生等。
焦興濤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五方面着手:一是重構藝術教育目標,強化創造力培養,細化與創造力相關的認知、情感、知識、環境等多層次目標,建構包括創意、表達、技術、合作等具體目標。二是完善教學體系,構建創造力培養框架,研發專門針對創造力培養的藝術教育課程和教材,鼓勵學生在藝術實踐和探索中解決問題,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建立多元化的測評體系。
三是與時代同行,促進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藝術教育中融入跨學科內容,鼓勵學生通過藝術探索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在課程設計中增加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模塊,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四是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創造力培養能力。鼓勵藝術教師與理工農藝等教師進行跨學科合作,開展教研活動與教學活動,促進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創新。五是發揮專業藝術院校的引領作用。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上進行創新,探索更有效的創造力培養模式。
作為中國西南地區唯一一所高等美術院校,四川美術學院率先開展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合作。據了解,今年9月,四川美術學院將和電子科技大學聯合開啟全國首個「藝術+電子信息」聯合學士學位項目,培養既掌握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又具有廣泛藝術創作能力、審美能力及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為「中國創造」註入藝術的靈魂與創新的動力。(記者童文武 陳爽)
圖說: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焦興濤:藝術教育是激發和培養創造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