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日本安倍内阁通过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明显对维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造成妨碍的时候禁止转移,具体而言就是不能向联合国决议禁运的国家以及联合国认定的冲突当事国出口;允许转移时,应严格审查并公开相关信息;转移的前提应是保证武器或技术不应用于已确定的目的之外,及不应随便转移至第三国。
此三原则,表面上虽有很多限制性规定,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在武器出口方面,日本已经完全放开,不仅实现了与世界武器市场的完全对接,也意味着日本融入了国际武器系统研发体系。
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替代的是武器出口三原则,后者一直被视为二战后日本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招牌”。二战后的日本对武器出口做了严格限制。1967年,时任首相佐藤荣作在国会答辩中表示,日本禁止向“共产主义国家”、冲突当事国、联合国决议禁运的国家出口武器。这是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的肇始,但当时并非完全对外禁止出口武器。1976年,时任首相三木武夫进一步封住缺口,自那时起,日本实际上完全与武器出口市场隔绝。
之所以提出该政策,其解释是“避免日本的武器与军事技术在海外的战场上使用从而助长国家争端”,也因为这个解释,武器出口三原则被视为日本宪法与和平主义的象征,但事实上,禁止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与冷战时西方对苏联等的禁运政策相一致,并非日本独有。日本之所以封闭武器出口市场,最重要的动因乃是避免自身被卷入国际争端,在冷战中尽可能地保护自己。
然而,武器出口三原则很快就与日美同盟框架发生了冲突,因此在1983年首次设立了所谓的“例外”,即对美国的武器技术出口并不在禁止之列。2005年小泉内阁进一步打开缺口,规定与美国合作研发、生产导弹防御系统也不在被禁之列。事实上,冷战后日本立志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的过程中,武器出口三原则已被视为是阻碍日本融入国际武器研发体系的障碍,历届内阁都希望能够打破,即便是在2010年民主党执政时也不例外。
之所以在冷战结束20多年后才最终推翻武器出口三原则,是因为政府虽然有意颠覆,民意却仍担心卷入国际冲突,66.8%的日本民众仍然反对修改三原则。之所以能够现在突破,主要是因为安倍支持率始终维持在50%的水平,他自忖就算强行修改,也不会对其政权造成致命打击。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新三原则理论上可降低日本武器的研发成本,目前日本国产的武器,因各大军火厂商无法出口到海外,只能供给自卫队专用,产量少,日本最大的军火商三菱重工,其武器销售额占该公司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不到10%,自然研发成本难以摊薄。参与国际研发可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并实现技术交流。
对于日本军火厂商而言,新三原则意味着打开了其出口武器的大门。日本的军火生产虽然不像美国那样门类齐全,但有一些尖端技术,比如日本的潜艇引擎就获得了澳大利亚的青睐。在日本政府看来,新三原则确立后,日本可在世界军火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安倍之所以强行推翻武器出口三原则,实际上更看重的是安全政策上的意义。
新三原则出台,日美在武器研发、制造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紧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事实上对日本而言,意义最大的乃是针对东盟。2月日本防卫省在冲绳的那霸基地举行自卫队装备“展示会”,观众正是东盟各国国防相关人士。这次展示会本质上是向未来的日本武器潜在客户——东盟国家的一次“销售路演”。
近几年,日本已经在打擦边球,向菲律宾等国提供“巡逻舰”。而新三原则之所以删去“不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其中也有避免将越南排除在其出口对象之外的考虑。
近年来,东亚是装备费用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东南亚各国也一直在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对日本而言,新三原则的出台,让日本在东南亚的军火市场上有了赚取更多真金白银的可能,还可以借此增强与这些国家的安全合作,增加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依赖,可谓一箭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