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群眾運動與團體極化

2014-04-23
来源:香港商報

  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由於種種因素造成不同的群眾運動風起雲涌,遠至烏克蘭的動蕩,近一些如泰國紅衫軍占領曼谷行動,台灣的反服貿占領立法院、冲擊行政院的事件。這些群眾運動都呈星火燎原之勢,至今仍未完全解決問題。香港政改諮詢,不少人都擔心會不會出現下一個台灣或泰國式亂局。這次筆者不談基本社會因素,內部政治角力因素,甚至是否有外國勢力介入之因素,而試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團體極化去思考這個問題。

  溫和中間路線難以生存

  團體極化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簡而言之,指團體內部的討論使成員的決策傾向趨於極端,原來激進的團體會越來越激(冒險轉移),原來謹慎的團體會越來越保守(謹慎轉移),最終導致不同意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一個群眾運動中,很常見「寧左勿右」的現象,為了得到更多團體內部的支持和認同,提出意見的人亦會越來越激(左),以達振臂一呼之效。漸漸激進的力量成為主流,團體內部一些人傾向溫和的意見(右),與對手談判妥協的策略,很容易被視為投降主義,甚至是出賣同伴的利益而受到黨同伐异。例如2010年政改一役民主黨走進中聯辦提出超級區議會方案,時至今天仍被激進民主派攻擊為「出賣民主」。基於這種壓力,就會出現「沉默的螺旋」現象,令溫和的中間路線難以生存。

  莫將民粹當作民主

  在網絡時代,團體人員除了面對面的交流外,還會建立網絡群組交流資訊,當中的人不停地發放意見立場相近信息,特別是一類改圖、懶人包(通常是將复雜的事件或內容以過度簡化甚至斷章取義的歸納成集)之類的東西,這些刺激情緒、簡化而且容易得到同伴認同的信息,透過「赞」及「分享」在網絡互相廣傳,群組成員間每天互相「洗版」,由於經常性接收單一信息,如接收者獨立思考批判思維比較弱一點,個人的意見、立場和思維方式就很容易與團體趨向完全一致,最終團體內人們的觀點也會變得越來越極端和單一化,這些都是民粹主義的溫床。

  我們不能否認團結的力量和群眾運動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功勞,但我們不能不察群眾運動當中非理性和民粹的元素,更不能將民粹當作民主。民主與民粹其實只是一字之差,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理想的民主社會強調程序公義、法治和包容,由人民選出問責的政府兼顧不同階層的利益,社會得以可持續發展。民粹主義則是斗人多,斗大聲,歷史上都是動蕩的根源,政客和野心家亂中取利的溫床。

  常言道: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上面提及的團體極化現象,令不同意見的差距越拉越遠,社會分歧更大,更難達成妥協。要打開這個結,令民主政體健康運作,需要更多理性和獨立思考,齊向懶人包,斷章取義的改圖黨、標題黨和偏頗失實的傳媒說不,捍衛理性,包容多元的公共討論空間。

  中港青年文化聯合會副主席陸頌雄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