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7

「麵史」如長河

2014-04-29
来源:香港商报

  ——京城文人

  被《時代》雜誌譽為「小巨著」的《食物與廚藝》中有這樣一段話:「遠在小麥進中國之前,地中海一帶就已經在栽植小麥了。尽管如此,最早發明麵條制作方法的地區顯然仍是中國北方,年代大概比公元前200年更早……詩人常以絲綢來比擬這類麵食的外觀和質地。」這本書的作者正是世界知名食物化學和烹飪權威哈洛德馬基先生。

  2008年,韓國廣播電視台《麵條之路》攝制組一行輾轉來到中國新疆吐魯番,就在傳說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火燄山腳下,見到了盛在2500年前古人墓穴里陶碗中的細長條食物,那應該是用小麥粉和小米粉混合揉搓成的。而它,正是現在遍布全球的美味--麵條的祖先。

  吐魯番發現的麵條遺物,從形狀上看很像今天的新疆拉條子:一塊麵團,不需要工具,僅憑雙手搓拉盤繞,做成纖細滑潤的長條,下鍋煮熟,澆上爆炒的羊肉、青椒、韭菜等配菜,就是一頓香氣四溢的大餐。在新疆,無論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還是塔吉克族都視拉條子為珍饈。或許,這種從媽媽,媽媽的媽媽那傳下來的手藝還保留著上古西域的遺風吧?只可惜,沒有明確記載。

  文字里出現較早的麵條制法是1400年前《齊民要術》里提到的水引餅:用肉汁調和小麥粉,將浸潤后的麵團就著水蒸汽捏成薄如韭葉的長條,煮熟,淋上鮮湯邊喝邊吃。想必那筋韌柔澤的口感感動過無數先民,以至於這種吃法很快傳遍四方,并融合各方水土幻化出無數形狀和滋味。宋代麵條種類之繁多讓人眼花繚亂。僅在《武林舊事》中的臨安市場上,就有大片鋪羊麵、魚桐皮麵、炒鱔麵、筍潑麵、大熬麵、鹽煎麵、卷魚麵、絲鸡麵等等多達幾十種。一心北定中原的陸游,也留下了「玉塵出磨飛屋梁,銀絲入釜須寬湯」的詩句。先民們遷居到了不產小麥的嶺南,也想方設法把米浸泡研漿,經過复雜的工藝制成麵條似的米粉、米線,進而傳遍東南亞。麵條就這麼神奇,可以入鄉隨俗,可以變化萬千。

  若論麵條的品種,首推麵條聖地--山西。這里的麵條之多樣幾乎窮盡人的想象。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刀削麵,到一根一碗令人咋舌的一根麵;從把一大塊麵團搗、揉、抻、摔之后又拉、折、悠、蕩成萬千銀絲,表演起來足以讓看客瞠目的拉麵,到誰都可以上手,卻最能體現古書「湯餅」意味的貓耳朵;還有剔尖、抿尖、擦蝌蚪、剪刀麵……吃法更是煮、炒、蒸、燜無所不包。若問到底有多少種?恐怕誰也說不清。在山西可以做麵條的不單是小麥粉,高粱、小米、大麥、玉米、土豆、綠豆、蕎麥等五穀雜糧幾乎都可以入麵。甚至為了能把黏性較差的蕎麥做成麵條,專門發明了河漏床子。

  有意思的是,不知何年何月,山西的蕎麥麵連同河漏床子一起傳出了國門,不僅由僧人傳到了韓國、日本,甚至翻越喜馬拉雅山,走進了神秘的不丹王國。當一台河漏床子被抬到不丹農婦眼前時,她們說這就是隔壁村的壓麵機。

  近日,欣聞太原將建成東方第一座「麵條博覽館」,真是高興!一碗柔韌的麵條中承載著文明蘊含的力量。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