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7

回味无穷的“品”

2014-04-29
来源:香港商报

  ——許石林

  品作為動詞,是指小口仔細地嚐某種食物,力求能感受到食物滋味的口腔動作,類似探幽發微,不要辜負和忽視食物本身所蘊含的內含;作為名詞,它是一種器皿,陝西關中宴席上盛湯羹類食物的器皿,形狀如那種青花喇叭頭瓷碗,但比喇叭頭碗要大得多,因為大,所以顯得比碗淺。

  傳統的關中宴席,開席先上9個涼菜,一般是8個小碟,中間一個大盤子,共9樣。普通的8碟小菜一般是對稱的,即你眼前的菜跟對面的菜一樣。只有中間的大盤子是唯一的。結婚的宴席上,要加一個菜,稱「十全」,只在媒人所在的席面上有。比「十全」更高檔的是上13碟菜,有乾果、點心等等,稱「十三花」,這算是到了頂了,沒有比這更多的菜了。上「十全」或「十三花」,等中間那個大盤子基本上空了,就會被撤下去,留出一個空位,供換熱菜用,民間俗稱「換吃兒」。

  換菜必須是一道一道地上,即撤一道上一道,不是南方那樣一齊上,將桌子占滿,北方天氣寒冷,菜如果都上來,先上桌的菜就會放涼而不好吃。換菜一般是換4個、6個、8個、10 個,也有誇張地換12個、18個的。那就有些過分了,在客人面前炫富、浪費,反而失禮。清代美食家袁枚,一是反對飲食追求華貴,譏之為「耳餐」,即讓人吃了以后到處誇耀的;二是反對「目餐」,即看上去很多、很豐盛,他認為酒席上菜餚過多反而讓人生厭,一個廚師,即便會做100道菜,只需要將四五個菜做得非常好就可以了,不可能樣樣都做好。

  上了「十全」或「十三花」的宴席,不能沒有一品湯羹,一般是幾個熱菜換到倒數第二個,上一個品,這個品中的菜是帶湯的,關中人俗話把赴宴叫「吃湯水」,就是指吃這個菜。

  一個宴席上,有了這個品,就上了檔次了。人說看你有品沒品,就是從這兒來的。人跟人大致上看,都是差不多的,但人要活得讓別人仔細琢磨,越琢磨你這人越有意思,越值得別人欣賞和敬佩,經得起別人的品評。要是到了顏淵品味孔子那樣喟然叹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那就是聖人了。一般這一品湯菜,里面會有丸子,這是提醒客人這是倒數第二個菜了,最后一道是「一蓋子」,即一盤八寶甜糯米飯,大瓷盤子盛著反扣過來的甜飯,是宴席上位置最高的甜品,上面是擺放整齊的紅棗絲,糯米飯里已有蜂蜜了,顯得黃亮亮的,再在紅棗絲上面撒一把白糖,澆上高度白酒,用火柴一點,藍色的火燄騰起,快速將白糖溶化,用筷子慢慢地四面壓下去,攪拌均勻,整個房間都瀰漫著酒香和米香、糖香。

  陝西大荔縣,從前同州府所在,飲食發達,當地有名的是「九品十三花」,為最高規格的傳統宴席,曾經近乎絕跡,近年又恢復了,我專程去品嚐了一次,感覺沒有想象中的好,可能我在南方生活久了,口味慢慢地產生了變化。每個品,都是湯菜,9個品,滋味各有不同,對廚師是個考驗,上菜的次序有講究:先上滋味淡而悠長的、漸次過度到滋味濃厚的,掌握不好會讓人感覺有重复之嫌。要求廚師像《水滸》中的說的:調理得一手好湯水。

  吃品,要文雅地、慢慢地吃,不能太快,太快就沒有吃品的樣子。有品沒品,是衡量宴席豐儉的標準。也是做人的標準,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這種東西,或者說這種叫法,它讓人在吃飯的時候,獲得了某種暗示。品在這里又成了形容詞了。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