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器物之美 紫砂器流變史

2014-05-16
来源:香港商报

  紫砂陶器以其造型多樣,色澤古雅,質堅耐用,技術精湛而著稱於世。

  紫砂壺從宋代開始出現。明代紫砂壺制作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藝體系,此時名家輩出,做工講究規整精巧,紫砂壺以其實用性和藝術性鑒賞性的統一,成為傳世佳品,名家名作被文人仕宦所追捧。特別是供春所制樹癭壺已成為稀世珍品。在嘉靖到隆慶年間,繼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藝人有董翰、趙梁、時朋和元暢四人,并稱為「名壺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壺最著稱,趙梁所制壺多為提梁壺。

  明代中葉,制壺名家輩出,壺式千姿百態,技術精湛,迎來了中國紫砂陶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萬历年間聲名鵲起的名家有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師徒三人,他們壺藝高超,在當時就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譽。以時大彬為代表,所制茗壺,千狀萬態,巧奪天工,世稱「時壺」、「大彬壺」。

  清代紫砂壺制作進入全盛時期,清朝初期,幾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紋形器和自然形器已發展成熟。技巧精湛、善於創新的陳鳴遠是其中佼佼者,與時大彬并稱,有「官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爭鳴遠碟」之譽。以陳鳴遠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雜件雅玩,線條清晰,輪廓明顯,特別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態作品,是無人比擬的。其獨到之處在於雕塑裝飾、款識題記,壺蓋齡有行書「鳴遠」印章,開創了印鑒先河。

  清道光、咸豐年間至民國初年,紫砂壺的壺形和裝飾愈加變化多端,千姿百態。工藝追求簡潔明快,壺式取材於自然的果蔬并配以簡單枝蔓,極為精巧。曾有「千金易得、大生壺難求」之美譽的范大生先生在紫砂藝術史上名留青史,享譽海內外。他創作的「四方隱角竹鼎壺」,方器與筋紋器融合,方中寓圓。隱角竹節紋,將竹魂連入壺身、嘴、鈕、蓋,把「合菱壺」縱向分割六等分菱花花瓣,身、蓋稜線對稱吻合,腰部菱形似水,清晰明麗,花珠鈕點綴壺身,通體呈曲線之美。

  至清朝晚期,題款、以壺贈友成為時尚,壺價日高,貴於金玉。《桃溪客語》說「陽羨(即宜興)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可證一斑。

  清末民初的制壺大家程壽珍所制作的《掇球壺》最負盛名,該壺線條流暢、觀感舒適、珠圓玉潤,於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第一次將紫砂壺藝術推向了世界。當代壺界亦名家輩出,泰斗顧景舟的石瓢壺屢屢創出拍賣天價,為眾多藏家追逐。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