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莫因噎廢食削自由行

2014-06-05
来源:香港商报

  馬建波

  近年來,有關「兩地矛盾」的話題成為香港坊間討論和熱議的焦點,是指內地自由行旅客與香港「本地人」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正是由於近10年自由行政策的實施,及內地赴港旅客的大舉湧入和數量的逐年上升,給香港的交通運力、商場食肆、零售服務和環境衛生等方面構成的壓力,並因物價上升,通脹高企,給民生帶來一定影響,遂引發本港人士的不滿,以至出現某些內地客與香港人之間的語言摩擦或肢體衝突。

  這種摩擦、衝突近年出現升溫迹象,表面是港人壓力積怨爆發,其本質恰恰是因來港旅客的大幅上升,而暴露出香港接待服務功能,如:交通、商貿、醫療、衛生、教育等基建項目的嚴重不足,及發展緩慢。

  削自由行殺傷力明顯

  誠然近十年來,隨着內地赴港個人遊客的持續大幅增長,在活躍香港零售市場、繁榮本地旅遊業,並給香港帶來1700多億港幣高額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給香港的交通、商貿和環境衛生設施帶來巨大的壓力。中央也關注到這一矛盾的發展和影響,負責港澳事務的有關領導,早前已敦促港府進行旅遊接待能力的測試評估和研究,制訂出妥善的解決方案。

  特首梁振英5月26日提出「削減兩成」自由行旅客的想法,並強調政府現階段沒有建議,只是聽取各方意見。梁振英的講話無疑是對香港社會的水溫測試,但消息一出,香港旅業相關股份就大幅下挫。可見,市場的反應已對政府策略取向作出回應或投票,有關業界也對「削減遊客」的策略與比例提出強烈質疑和擔憂,此舉或將對香港的商業零售、就業環境、酒店運營及整體經濟帶來嚴重影響,且與香港包容、開放、多元與自由的國際大都會文化格格不入。

  自由行政策始於2003年9月,當年訪港內地旅客不足850萬人次,到2004年底就達到1224萬人次,同比增長44%。10年之後的2013年內地訪港旅客已達2740萬人次,較2003增長2.2倍。其間香港經濟穩定復蘇,財政擺脫赤字周期,連續7年實現盈餘,財政儲備已達7500億,失業率更降至3.1%的歷史新低,旅遊業對GDP貢獻率近5%。據有關機構統計,「自由行」政策為本港帶來累計超過2000億港幣的經濟收益,創造近15萬個就業機會。如果削減兩成自由行內地客,勢將造成每年過百億的經濟損失和幾萬人的失業,並將影響業內26萬從業人員的生計。可見,自由行的經濟效益與盲目削減「自由行」的殺傷力都是十分明顯的,港府確實應慎重研處。

  發展才是硬道理

  前面筆者已經提到,造成內地旅客與本港人士矛盾加劇的本質原因,是香港有關旅遊接待功能與基建項目嚴重不足所致。因此,港府應積極正視問題的本源,並盡快着力解決旅遊產業,及商貿、物流、交通等相關產業發展根子上和結構上的問題。例如:2000年以前,香港本地人口為620萬。14年後的今天,香港本地人口為720萬,僅增加100萬,且本土自然出生率不足1.5%。香港人口增長主要靠外來人口生育及政府推出專才、優才計劃貢獻。當時僅據此因素測算,香港的交通運輸能力(含公路、鐵路)、醫療衛生、環保社服等設施,到2015年就全部飽和,形成超負荷運轉。事實上,由於2003年啟動自由行政策以來,大量內地旅客潮湧香港,酒店價格大幅上升。目前,相關產業配套基建設施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已提前3年達到超負荷運轉。加之過去10年,港府在配套基建領域難有寸進,且隨着近年「一簽多行」的實施,更加劇這一矛盾,這也是乘客迫爆港鐵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香港競爭力被新加坡迅速趕超而跌出「三甲」的短板。

  因此,削減「自由行」是治標不治本。港府要化解內地旅客與港人的矛盾,就如同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要從根子上解決問題,切莫「因噎廢食」。應盡快做好測算評估和全面規劃,盡快推進相關產業配套基建項目的建設。畢竟「發展才是硬道理」。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