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许知远:拥抱潮流 有写不完的选题

2014-06-19
来源:

   青年作家许知远:拥抱潮流,有写不完的选题

  中新社海口6月19日电 题:青年作家许知远:拥抱潮流,有写不完的选题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张茜翼
  “写作本身必须是在场主义的。我的立场跟我的阅读背景、成长背景、旅行习惯和个人经历都有关系,它们共同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法。”着名青年作家许知远18日在海口接受记者采访。
  当日,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在海口颁发,许知远的《时代的稻草人》获奖。在场主义创立於2008年,是中国当代第一个散文写作流派,倡导无遮蔽的散文,敞亮的散文,本真的散文。
  1976年出生在江苏农村家庭的许知远,6岁时因为父亲从军来到北京。199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你知道,蔡元培先生的北大精神,会给一个年轻知识分子怎样的力量。”
  他做书店、开专栏、写书。八年间,从《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到《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从《经济观察报》到《生活》杂志,这个在23岁就决定做一个作家的人,他的文字已经影响了新一批年轻人。
  “互联网兴起了,中国申奥了,加入WTO了,你的家乡建了富士康,全球化的力量怎样改变着你?微信的产生,人的精神更加碎片化,你怎么面对?这是我感兴趣的东西。”许知远的思维敏锐跳脱,他“拥抱着潮流,有写不完的选题”。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开始有一种无根之感,惊觉自己对观点背後的历史缺乏了解,後来就写了一本书叫做《祖国的陌生人》。”许知远的阅读逐渐回归上世纪初的中国读本,“我重新发现,林语堂和鲁迅这代人,他们也面临中国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那个时代的中国,突然就有了报纸,建了工厂,人们还要学会自由、民主、科学这些很新鲜的词汇,同时世界也渴望了解中国,林语堂因此会写《吾国吾民》”。
  “而梁启超面临的是中国从清末到民国转型的过程,中国开始重新建构自己的制度、思想。他是怎么面对这样的转型?他内心的焦灼到底是什么?最终发现自己失败之後,他内心是什么样的感觉?”许知远说,未来三年他最重要的事情是写一本梁启超的传记,为此计划踏着梁的足迹进行全球性的旅行。“我不是一个思想的创造者,总是通过探寻他人找到自己。”
  与比自己大十岁的高金素梅的一场爱情,让他走进了台湾。“我跟高金一起去看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安徽籍老兵,母亲是原住民,都曾是台湾最底层的人群,生活很苦但非常有活力。在台湾经济发展初期,她的姐姐在高雄为出口产品贴标签,亲历了台湾经济的起飞;素梅参加歌唱选秀出道进入影艺圈,也折射了台湾发生的变化。”
  许知远称自己“更喜欢阅读活生生的变化的人。”他当天下午走进曾驻过十国领事馆的海口百年骑楼老街,“曾经繁华一时,然後被遗忘,现在再度被发现,很奇妙。傍晚时刻,光线越来越黯淡,斑斓的天、旧楼、吵闹的人群、热腾腾的火锅……市井而亲切”。(完)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