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紫禁城秘密: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2014-07-10
来源:揽域艺术收藏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依旧无法体验到完整的故宫。这被隐藏起来的未开放区域,面积大约有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大小。

公元1420到公元2014

对平民而言,北京城中央的紫禁城宫门曾永远紧闭着。

这个统治着世界上最广袤领土和最多人口的帝国,皇室与它的臣民们往往被世界上最高大厚重的围墙隔开,可谓是“孤独而神秘”地生活在平民视线之外。

紫禁城,后人又称它故宫,它就履行着将皇室与平民分开的责任。从公元1420年建成开始,故宫从来不是帝国处理国家公务的机构,而是皇室的私家庭院。皇室之外的所有人,包括那些有皇族血统的人,很少能够有权进入到皇宫里面。在平民看来,能够进入其中,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当然,故宫接纳外人的故事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一次,往往却没有被记住:公元1899年12月19 日这天早上,蒙古高原吹来的大风不断地袭击着当时满清帝国的都城北京,这也让故宫高大结实的城墙上遍布黄尘。突然,它巨大的红色宫门,沉重地打开了一道缝隙,一个人匆匆而入。

走进紫禁城皇宫的,是一位提着巴黎风格精巧皮箱的洋人,他是一名医生,叫多德福。人们知道的是,这个洋人是来为光绪皇帝看病的;人们不知道的是,当这个洋人走进了紫禁城,整个世界窥视满清帝国的目光,第一次与满清帝国向外部世界好奇打探的目光相遇了。

与光绪皇帝见面后,法国医生拿出了一件件体检工具。但无论是听诊器还是压舌板,在皇宫里的太监们看来都是一件件谋杀的工具,尤其当洋人竟然扒开中国皇帝的眼睛看时,他们惊呼了--在中国,这是检查一个人是否死亡的典型动作。最终,洋人给光绪皇帝体检的结论是:生病的不是中国皇帝的肉体,而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

5个多世纪的最高权力中心、明清两代皇宫、24个皇帝的起居之地;位列世界五大之首的殿宇海洋,收藏百万无价之宝的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毫无疑问,现今的故宫是中华之傲骨,想象力足以震撼世界。故宫开放后,人们也足以亲身去领悟当年那些王朝所经历的奢华与富贵、权力与残忍。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依旧无法体验到完整的故宫。这被隐藏起来的未开放区域,面积大约有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大小,它们或被铁锁紧闭,或被“游人止步”的牌子阻拦……追溯时间来看,它们从自紫禁城建成500余年来,仍然是禁地,从未与世人谋面。

民间的好奇心总是驱使着大家对神秘区域进行遐想。于是,各式各样关于未开放区域的传言在民间流传,有模有样。

有人说,这片土地上宫殿的名字,隐藏着不亚于《推背图》的预言:元代大都时期,元人修建起了一座大明宫,后来果然被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取代;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明代紫禁城中修建起乾清宫,随后崇祯皇帝又相继在京城里建起“永昌殿”和“顺治殿”--满清入关和李自成起义都被成功言中(李自成建立大顺时年号为“永昌”),再后来,满清又在紫禁城中建了一座中正殿。

有人说,这些未开放的宫区之所以上锁封门,是因为里面经常有人见到异像:如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无人的宫殿里有人奏乐,或在墙上能看到宫女太监排队走过的影子,更玄乎的说法更是神乎其神。

也有人说,里面有众多无价之宝--这种说法有据可依,曾经从1913年11月18日起,共有3150箱,二十三万余件文物从热河行宫、辽宁沈阳故宫运抵北京,其中奇珍异宝无数:玉器、瓷器、臣画、围屏、宝器、书籍、珐琅、字画,盆景、钟表、竹漆器、如意、佛供等。这些宝藏的库存地,正是未开放区域中的宝蕴楼--它是整个故宫中唯一一幢西式洋楼。

传说亦真亦假,但都在阐述一个事实:在现今中国可供参观的所有著名的历史景点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与故宫未开放区域一样如此令人着迷。

前日,故宫博物院传出消息:未开放区域正在检修,部分区域将于近年内逐渐开放--这让故宫的粉丝们兴奋了好一阵。不过,故宫方面随后又说,具体开放日期还有待商议斟酌,且开放后也有许多禁忌,如文渊阁,出于保护文物需要,即使开放也只能在殿外参观,不能入内与这“中国第一藏书阁”亲密接触,更不能欣赏那金丝楠木装裱,曾存放《四库全书》的极品书架。

那么,你想亲眼见到那些震撼视觉的场景吗?你想了解到那被王朝更迭,岁月沧桑锁在深宫大院中的谜团吗?2013年,我以特派记者的身份推开那尘封已久的大门,进入这些故宫禁区,并用文字与图片全时记录这些神秘莫测的宫殿楼阁。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千金难求菩提饰

——太后宫区

以慈宁宫为首的太后宫区,从未对外界开放过,就连皇族后裔都很少涉足这一区域。或许正因为少有人涉足,那些秘闻传说乃至悬疑的“鬼事”,才得以随外人的想象力口口相传,弥漫民间。

故宫乾清门广场右侧,有一道紧闭着的隆宗门。尽管红色高墙挡住了游人脚步,但从墙后宫殿精致华丽的顶部,依旧能看出这个宫区的身份显赫。

这片未开放区域,正是以慈宁宫为主的太后宫区。

生于1944年的清室后裔荣钢林老人,民国时期曾在故宫里接受启蒙教育,在他眼中,太后宫区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小时候,这里往往是大门紧闭,我曾有一次偷偷溜进慈宁宫花园玩过,里面特别漂亮……”

慈宁宫的前世今生

慈宁宫本名仁寿宫,公元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下旨为其母蒋太后修建宫殿,于是工匠们在仁寿宫的基址上大兴土木,并拆除了旁边的大善殿,最后扩建成这座雄伟的慈宁宫,关于它的传奇,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慈宁宫是整个太后宫区最为突出的宫殿。慈宁宫的作用,电视剧中多为太后老佛爷所居住。实际上,这座庞大的宫殿还别的用处:封建时期的皇家礼仪中,当朝皇帝是不能与前朝皇帝的妃嫔同居的,所以,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们,也都会在此同住。历史上,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万历皇帝的郑皇贵妃、昭妃等人均曾在此居住。公元1627年明熹宗驾崩后,其皇贵妃等人也移居此处。因此有后人也将慈宁宫称为“老太太聚居地”。

满清皇室入住故宫后,也顺延的明朝制度,于是慈宁宫在公元1653年,迎来了一位伟大的皇太后--孝庄太后。接着一幕又一幕传奇开始在此上演:如那“太后下嫁摄政王”的千古疑案,如那“四臣辅政,玄烨擒鳌”的夺权传奇……

史料记载,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满清统治中期,都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慈宁宫也经常为太后举行大型宫廷仪式: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等喜庆活动,都会在此处举行庞大的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历史上,满清的许多皇帝都是出了名的孝顺,慈宁宫曾还上演过著名的“第25孝”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孝庄与康熙:孝庄太后患重病后,久治不愈,这让不信神的康熙帝焦急万分,最后他甚至放弃自己的无神论信仰,在慈宁宫举行了一场类似诸葛亮“镶星”般的庞大祭祀仪式,祈求上天让自己减寿,以换得祖母康复--这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孝庄75岁时去世后,康熙悲痛欲绝,下旨将棺椁停放于慈宁宫,并想就此将慈宁宫改为孝庄停灵的享殿。众多大臣劝阻他,认为宫廷没有这样的规制,最终康熙只好作罢。

不过,慈宁宫却在此后出现了异像,的确是鲜有人敢住:后来入住的太后妃子们,有人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有人在奏乐,有人说在墙上能看到宫女太监排队走过的影子,还有人说有一口井,白天往下看井底就是些石头杂草,但晚上往下看,井底出现就是水,且水上倒映的不是自己的面孔。

三人成虎,传说在宫中越传越玄,以至后来的太后、太妃们都不愿意住在慈宁宫了,她们向皇帝进言,认为自己的身份有点“压”不住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宫,皇帝无奈,不得不为她们另辟它所居住。而后,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国库空虚,慈宁宫的维护费用也逐渐降低,尤其是道光时期,当时的孝和睿皇后缩减宫中开支,慈宁宫甚至没了维护费用,逐渐走向了寂静与衰落。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太后住所寿康宫

既然慈宁宫几十年来无人居住,太后太妃们住哪里呢?答案是:太后宫区的寿康宫。

寿康宫登上历史舞台,与另一位著名人物有关:她就是热播电视剧《宫锁珠帘》中的怜儿、《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以及《还珠格格》中的老佛爷--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资料显示,乾隆帝即位后,当时的太后宫区只有慈宁宫和咸安宫。咸安宫已被雍正皇帝改成了“宫学”(八旗子弟上学的地方),其他一些殿宇又有年老的妃嫔们居住。乾隆不可能让自己的母亲没地方住吧?于是,他决定把慈宁宫西侧外墙拆掉,为崇庆皇太后专门建造一所寿康宫。

在故宫未开放区域中,寿康宫规模不算宏大,但结构完整,设施齐备,是保存得比较好的一组建筑。崇庆皇太后在寿康宫居住的时候,乾隆几乎每天都来问安:在寿康左门下轿,然后步行进入寿康宫,最后跪在太后住的宫殿前问候起居。更夸张的是,在太后寿辰时,乾隆甚至亲自起舞为母亲助兴。

据故宫文献记载,寿康宫内有常驻大夫(这是极高的礼遇),备有常见药材,有厨师和卫士。皇帝每年还会派人送来至少20两黄金、2000两白银、124条名贵兽皮、400个银纽扣等,这是后宫中的最高待遇。

崇庆太后之后,这里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历代太后太妃们的养老之地,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丰朝康慈皇太后等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同时,皇太后们似乎都将寿康宫视为身份的象征,连清末那位权倾朝野的女人也不例外--慈禧太后在主政40余年中住过很多地方:储秀宫,长春宫……但即使是当时寿康宫已经衰落,慈禧依旧选择迁居寿康宫住了一段时间,为的就是彰显自己“伟大”的皇太后身份。

寿康宫在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之后随着战乱,这里开始变得萧条落寞,成为被遗忘的区域。最后一个住在寿康宫的人,也并不是太后身份,她是瑜太妃赫舍里氏。宣统皇帝三岁即位,由隆裕太后抚养,隆裕太后死后,正是这位瑜太妃接着抚养退位后的溥仪。

1924年11月5日上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及其妻妾被逐出紫禁城时,瑜太妃以年老不便仓促行动之由,得以暂留在故宫中,而她也作为代表,成为了最后离开故宫的满清皇族。11月21日,在民国政府接收人员催促下,瑜太妃蹒跚着离开故宫,只下寿康宫中一堆取暖用的炉火还在燃烧。随后,寿康宫的大门也轰然关闭,至今未向世人开放。1932年2月5日,瑜太妃病死,终年77岁,她的葬礼场面隆重,成为北京街头出现的最后一次皇家丧礼。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故宫:未开放的区域

菩提树下英华殿

或许是老太太们为了与残酷的宫廷斗争划清界线,所以太后宫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佛教气氛浓厚。而英华殿与殿中的“菩提树”,就是她们的心灵寄托。

英华殿位于故宫的西北角,目前也是非开放区域。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修道成佛即在菩提树下,故此它向来被佛教徒视为佛缘之物。菩提树原本为热带乔木,移植到北方很难存活--英华殿的奇处就在于,院内的两棵“菩提树”一度根深叶茂,长势奇特、为宫内人所崇圣。由于其主干出土后又长出九条分枝,所以它又被称为“九莲菩提”。

这两棵树相传是明万历年间李太后所植。据史料记载,李太后一生深信佛教,在京城内修建了很多寺院。现存最著名的就是高梁河畔的万寿寺,是万历皇帝“祗奉慈命”大兴土木建成的,另外还有阜成门外八里庄的慈寿寺及永安塔,宣武门外的长椿寺,都是李太后下懿旨修建的。

李太后还曾请回舍利子与英华殿中供养:相传北京房山石经山雷音洞内有穴藏石函,函中有隋代安放的三粒佛舍利,李太后请人将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将其安置于原处。李太后的种种崇佛、好佛行为,当时被大臣们颂扬为慈悲为怀,甚至宫中之人还将她视为菩萨化身。

作者:伯言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