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中國絲路經濟帶可行性最大

2014-07-15
来源:香港商报

         原題:逐鹿中亞美俄構想蒼白複雜 中國絲路經濟帶可行性最大

蘇聯解體后出現了「中亞」這一概念,它將后蘇聯的中亞與哈薩克聯繫在一起。這個地區在放弃蘇聯遺產后,出現了重返伊斯蘭和重歸傳統的種種因素。哈薩克政治學家伊斯馬加姆別托夫分析稱,無論大中亞,還是新中東,都是根據外部競爭者的需要而做出的地緣政治發明。現在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對該區都有自己一套的政治構想,而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雖然來得最晚,但實際可行性卻是最大。

   

大國利益改寫地緣概念

        經驗證明,只要精英們感興趣,地緣政治形勢的改變完全是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亞某些共和國與比鄰的阿富汗之間過去存在的巨大差距縮小了,還擴大了與伊朗合作的空間。大中亞構想是美國學者斯塔爾提出的,新中東構想是俄羅斯一些學者和精英提出的。而較晚出現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

美國人在積極推動大中亞構想,例如幾年前在喀布爾舉行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討論了大中亞夥伴和貿易關系問題。顯然,這類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將大中亞概念引入當代國際政治的現實。新中東構想的支持者也沒镕着。去年11月在阿拉木圖舉行了以「共同地緣政治空間中的中東和中亞」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表面上看,會議名稱沒有指出新中東這一概念,但不用自欺欺人,因為將兩個不同的地區放在一起討論,就意味着認同它們在歷史和現實中有着某種共同點。

「絲路帶」將成中國戰略后方

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沒有脫離穆斯林世界。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個時期伊朗、巴基斯坦與土耳其、美國、英國都一道加入了中央條約組織。而新中東有段時間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后70年是蘇聯的一部分。最主要一點是,按照新中東這一構想提出者的意圖,前蘇聯的南部地區應當成為一種掩體,防止伊斯蘭世界的原教旨主義者和恐怖分子的威脅。

中國方案支撐條件成熟

     「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是中國的大戰略后方,是中國經濟所需原料的提供者和產品銷售市場,這一地區還是中國商品運往歐洲的最短陸路通道。因此說三個構想掩藏着在中亞地區相互競爭的三個大國的利益。

        中國方案提出的時間雖然晚一些,但更有實際條件來支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立并不需要中亞共和國的精英去考慮這一地區該如何稱呼和為什麼。中國僅僅是建議每個國家都利用起自己的交通潜質。至於會不會成為中國的戰略后方,各國精英不會反對。至於原料供應國和銷售市場這一角色,上述各國幾乎都已經接受,對中國商品開放程度最高的是吉爾吉斯,已經成為中國消費品的再出口國,程度最低的是烏玆別克,土庫曼斯漸成為中國的主要供氣國。

        大中亞和新中東這兩個構想就顯得蒼白得多和复雜得多。第一,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論探討的結果,尽管這種探索注意到歷史和現實。第二,這兩個構想迫使中亞國家的精英要明確自己在大地緣政治游戲中的偏好。實際上中亞國家的精英已經適應了極為复雜的局面,即美、中、俄利益的相互冲突。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