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彝族戲劇的活化石 撮泰吉

2014-07-17
来源:香港商报

   

        族歷史悠久,文化古老,在千萬年的發展與傳承中,留下了許多燦若星河的文明與輝煌。在貴州莽莽烏蒙山深處的威寧自治縣板底鄉裸戛村一帶,僅存的「撮泰吉」是一種古老的戲劇,「撮泰吉」為彝語音譯,「撮」意為人,「泰」意為變,「吉」意為玩,連起來為「變人戲」。 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是威寧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戲劇的活化石」。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

  古戲旨在除崇祈福

  來到威寧縣板底鄉裸戛村院子時,豔陽高照,那成片的草地上,放牧著彝人們的夢想。這里只有60多戶人家,清一色的彝族,也正是這60多戶彝家的10多名漢子支撐著這流傳了千年的最古老、最原始、最粗獷豪邁的彝人戲劇--「撮泰吉」。

  「撮泰吉」是一種古老的戲,其面具浸透了一種原始的積澱;前額突起,鼻子直長,以明顯的猿猴相勾勒了先民的印記。沒有眼珠和牙齒,只在相應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沒有眼珠的空洞,似乎能穿透千年的歲月,人與神、生與死都變得模糊。單純、稚拙、懣憨、怪誕是「撮泰吉」面具的整體風格。閉上眼,那些頭戴尖尖帽、臉戴古老面具、手拄木棍的舞者一路緩緩行來,那動作是挖地、放牧或者是虔誠地向神祈求庇護。號稱千歲老人的若戛阿布、阿布摩、阿達姆、麻洪摩、哈布等人的嘴里發出低沉而富於穿透力的叫聲……

  「撮泰吉」是彝人語言的音譯,「撮」表示人變成鬼神,是使動用法,表示一個過程;「泰」是庇護、保祐之意;「吉」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三個字連起來表示的意思很复雜,有人認為是「人類剛剛活動起來的時代」或者是「人類剛剛進化時的游戲」;有的專家學者認為是「反映死去的彝人祖先由人變成鬼神后遷徙、墾荒種地的艱苦場面」,演這個戲的目的就在於「藉助祖先的威力或是靈光來庇祐子孫后代」,以此來驅除邪魔、疾病、瘟疫以及一切害人蟲。所以,把「撮泰吉」理解為「請已經由人變成了鬼神的祖先來保祐子孫后代吉祥如意的古老儀式或活動」就很恰當了。

  「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們稱為「神鬼」,主要以未完成進化成人類的猿猴特徵來進行裝扮。「撮泰吉」表演,一般由祭祀、正戲、喜慶和「掃寨」四部分組成。祭祀一般在每年農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掃火星」的民族活動中進行,旨在掃除人畜禍崇,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演示彝族先民生活

  「撮泰吉」祭祀演員裝束奇特,用白布把帽子纏成錐形,身上穿藍色衣服,黑色大褲腳,臉戴木制面具,邁著羅圈腿似的步伐出場并貫穿於整個演出過程中,好像人類早期初學直立行走。出場的6個人物角色分別是:若戛阿布(即山神,傳說是長生不老的白鬍子老者);阿布摩(男性老者,1700歲,戴白鬍子面具);阿達摩(女性老人,阿布摩的配偶,1500歲,背著孩子阿安,戴無鬚面具);麻洪摩(1200歲,戴黑鬍鬚面具);哈布(1000歲,戴兔唇面具);阿安(由阿達摩背著,用布包裹成孩子模樣)。此外,有兩人扮演牛、兩人扮演九角神獸,敲鑼、鈸伴奏二人,演出共12人。祭祀時,由若戛阿布帶著撮泰們手持棍棒,踉踉蹌蹌從森林深處念著經文走來,繞演出場地幾周,撮泰們用極為尖細似猿類吼叫的聲音,跟著若戛阿布念著經文。接著在若戛阿布的帶領下開始向天地、祖先、谷神祭拜。表示對天地的崇拜、對祖先的懷念,祈禱來年五穀豐登。祭祀完畢,正戲開始。「撮泰吉」只有一個劇目,它的內容主要反映彝族先民創業、生產、繁衍、遷徙的歷史。戲中對先民們如何馴牛、耕地、撒種、翻刨、收割、脫粒、翻曬、貯藏等生產過程,都作了粗獷的示意性表演。勞動中間休息時,阿布摩叫其配偶阿達摩打火抽烟,阿達摩為摩擦生火做了許多滑稽可笑的動作,在其它撮泰休息抽烟時,戴兔唇面具的哈布挑逗正在餵奶的阿達摩,并做出從阿達摩背后抬腿與之性交的示意性動作。戴白鬍鬚面具的阿布摩發現后,便追打哈布,接著與阿達摩交媾。阿達摩摟著小孩阿安餵奶,眾撮泰與阿安親熱等場景,顯然是當初原始人群生活的真實寫照。正戲完后便是喜慶,在緊鑼密鈸聲中,撮泰們揮舞著棍棒,做出各種可笑的動作爭相騎牛和九角神獸,引得觀眾哄堂大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彝族獨創原汁原味

  「撮泰吉」演出的最后一個部分「掃火星」即掃寨子,是「撮泰吉」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於「撮泰吉」演出的高潮,旨在驅邪祟、迎吉祥、祈豐收。表演一般在農历十月初一到初六,按彝族太陽历算正是彝历新年,在這幾天純屬於神聖的祭祀活動。后來也在農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即中國傳統春節時間進行大型祭祀活動。

  「掃火星」由若戛阿布帶領撮泰們進村入戶向村民祝願吉利,祝願五穀豐登、兒孫滿堂。這種祝福是需要主人家付出點代價的,至少是幾個鸡蛋。若遇吝嗇的主人家不肯開門的話,撮泰們就破門而入,向主人家要得幾個鸡蛋后,若戛阿布領著撮泰們在主人家的房前屋后念著祝福驅邪的經文,隨后在主人家的茅屋四角,扯一把茅草,最后一起來到寨邊路口,將幾個鸡蛋埋在樹腳,把其它鸡蛋用茅草作燃料燒熟后分而食之,并用極其尖細似猿類的聲音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在土里的鸡蛋,第二年由村里的老人們挖出來預測吉凶。這屬於彝族原始宗教的雛形,充分表現了彝族先民對自然的崇拜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

  「撮泰吉是威寧彝族溝奏支系特有的一種古老儀式和傳統戲劇形式。『變人戲』內容反映人類從蒙昧狀態逐漸進化,解放雙手直立行走的神話故事。講述本民族祖先創業、生產、繁衍、遷徙的歷史。台詞內容主要是驅邪、講史、祝福。演出中,除山神老人用常人聲調講彝語外,其他幾個撮泰老人,則用抽氣冲擊聲帶發出類似猿猴叫聲的答話。」威寧自治縣板底鄉裸戛村村民羅曉雲向記者介紹說。

  「撮泰吉」因具有民間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為當地民眾祭祀祖先,祈願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的重要方式。在交通、文化都不發達的年代,他們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又能傳承下去,最佳的辦法是用歌、舞、戲的形式,既可以口傳心記,又可以寓教於樂。「撮泰吉」這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原汁原味彝族古戲,不論從它反映的內涵,還是其表演的形式,都是彝族的獨創作品,沒有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撮泰吉」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彝族戲劇的活化石」。無論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還是在戲劇、舞蹈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