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9

學誠妙釋儒釋道共處之道

2014-07-18
来源:香港商报

   三教合流延續中華文明

  學誠妙釋儒釋道共處之道

  作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大和尚在與道教、基督教代表人物所作的「明湖高峰對話」中,分享自己對中國儒釋道共處之道的理解。他說,包容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徵,佛教之所以能成功地實現中國化,關鍵是包容。多元宗教兼守應當借鑒中國經驗,希望中國儒釋道共處之道能對未來不同信仰下的人類共同倫理的構建,提供更多的借鑒。香港商報記者胡榮國王長久劉佳

  多元宗教兼收兼守

  本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探討的是不同宗教下如何構建共同倫理。學誠與中國道教協會、基督教協會高層對話中討論的話題是「多元信仰與共同倫理之中國經驗」。

  對此話題,學誠開宗明義地說,中國是一個文明的古國,儒釋道三家在兩千多年中一直都是非常友好的和睦相處,兼收兼守,在歷史當中有很多很好的做法和經驗,能夠為當今世界信仰、危機、價值取向以及各種思潮的對立提供借鑒。

  在中國歷史上,多元宗教彼此之間的兼守,并且能夠貫通古今是不爭的事實。比如說在唐代,儒釋道都在兼收兼守中得到很好的發展,佛教八大宗派都是在唐代之后建立的。中觀宗、常宗、净土宗、密宗等等,先佛逐步規模化、集團化。特別是唐代的六祖壇經,這是唯一的一個中國的高僧寫出來的著作,它跟釋迦牟尼所作的經典同樣的地位,這都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在這里面,佛教也吸收了儒家、道家的這些精神、文化以及意念化,來豐富和發展自己。

  同樣,道家和儒家在同佛教的互相交流的過程當中,也發展和壯大儒家和道家的學說。所以說儒釋道三家在中國歷史上體現出了一種巨大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是中華民族堅持的一個文化或民族的一個基因。對於其他的文化、外來的文化,都能有很好的包容。

  佛教尊重事物間差异性

  在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家相互包容,以儒事佛、以道事經,體現了儒釋道三家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倫理標準的組織結構方面,儒釋道三家互相包容。在三教的宗旨上面,同樣是包容的。比如說佛教的《波羅經》、《金剛經》,既是佛教念的經,道家、儒家在日常當中也經常念。從信仰方面來講,儒釋道三家有很多相同之處。

  佛教中國化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佛教本身并不排他,佛教尊重事物之間的差异性,尊重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明。儒者道家也是一樣,所以佛教、道教的人士才能夠坐在一起對話,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

  學誠大和尚說,儒釋道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干,正是由於儒釋道三教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包容,三教合流,使得中國文明延續五千年而不中斷,這書寫了人類文明史上獨特而絢麗的篇章。

  宗教應與現代精神相統一

  對於不同宗教下如何構建共同倫理的問題,學誠認為應該考慮四個問題。一是要注意將傳統的道德與現代的精神相統一。佛教、道家、儒家文化都是流傳多年的,儒家更久,都有很多好的倫理道德,但這畢竟都是歷史,只有與現代精神相統一,才能把歷史上好的教義、倫理道德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他認為,所謂現代的精神最主要的是科學,科學不斷在發展,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宗教需要這種科學的態度。佛教包括傳統文化,只有堅持科學的、科技的精神,并與之完美地結合,這個宗教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二是概念思維與非概念思維相統一。宗教的一些信仰必須說得清楚,說得完整,要表達得完整、表達得流暢,就存在著一個概念的問題。在過去我們常說宗教都是超限思維、非正常思維,很難用正常的道理說。而現在要打破語言之間的障礙,讓我們的傳統變得更加符合現代潮流,在人的思維方面要很好地進行結合。

  三是要把個人的倫理、家庭的倫理和組織的倫理做比較。學誠覺得佛教在今后的發展過程當中,不僅要注重自己個人的倫理,還要把個人的倫理同家庭的倫理、同組織的倫理相結合。

  四是把宗教精神和現實需要相結合。各個宗教都有必要的精神、超越現實的精神,作為信仰和追求。但宗教精神要與現實的需要和現實的社會相統一,也就是說宗教在現實的社會存在,必須關心現實社會、回應現實社會、沉澱於現實社會、與主流社會攜手,讓主流社會的成員能夠歡迎宗教,這樣的宗教才會有一個美好的前途。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