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藏著童年記憶的糖畫

2014-07-22
来源:香港商报

   

        觀之若畫食之有味

  藏著童年記憶的糖畫

  在很多人的兒時記憶里,糖畫算是印象深刻和最愛的零食。糖畫,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這一頗具民間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藝人以糖為墨,以勺為筆,隨著糖液縷縷灑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形象便呈現在眾人面前。糖畫拿在手上可謂「觀之若畫,食之有味」。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以勺為筆以糖作墨

  糖畫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褚人獲《堅瓠補集》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后來,民間藝人又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姐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於一體,不用印鑄模具,而改為直接操小銅勺,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日的糖畫藝術。用小圓勺舀起銅桶中的糖液,以腕力帶動勺子運行,隨意揮灑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頓、或放、或收,速度飛快,一氣呵成。隨著糖液縷縷灑下,在不到1分鐘的時間里,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形象便呈現在眾人面前,尤其是威風凜凜的游龍和絢麗多姿的彩鳳,人們無不贊賞為「觀之若畫,食之有味」。關於糖畫,有一個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相傳唐代四川大詩人陳子昂在家鄉時,很喜歡吃黃糖(蔗糖),不過他的吃法卻與眾不同。他會首先將糖溶化,在清潔光滑的桌面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各種花卉圖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賞玩一面食用。后來陳子昂到京城長安游學求官,因初到京師人地兩生,只做了一個小吏。镕暇無事時,便用從家鄉帶去的黃糖如法炮制。一天,宮中太監帶著小太子路過,小太子看見陳子昂手中的小動物,便吵著要。太監要了幾個給太子,歡歡喜喜回宮去了。誰知回宮后小太子將糖吃完了,哭著吵著還要,驚動了皇上,太監只好上前如實回稟。皇上聽完原委,立即下詔宣陳子昂進宮,并要他當場表演。陳子昂便將帶去的黃糖溶化,在光潔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銅錢,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涕為笑。皇上心中一高興,脫口說出「糖餅(兒)」兩字,這就是「糖餅(兒)」這一名稱的由來。由此陳子昂便得到了升遷,官至右拾遺。

  糖液攤成糖片以便繪制

  在進行繪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熬糖前先準備一塊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這樣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把一個銅鍋放在火上,加入適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水與糖的比例是2比1。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輕輕攪動一下,防止粘底。水溫要逐漸升高,為的是利於糖溶解在水中。水開之后,把水蒸氣排到空氣中。這時,糖液的溫度逐漸變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漸減少。在空氣在排放的過程中,會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這時候溫度還不夠。熬糖的合適溫度是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就差不多了。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攤成糖片,以便在糖畫繪制中使用。待顏色變黃,泡也變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熱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后就會冷卻、凝固。待糖液完全凝固后,把糖片切碎,收入盤中。品質好的糖塊在常溫下,半個月都不會溶化。這樣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為繪制糖畫的材料。在繪制糖畫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準備好的糖塊放在糖鍋內溶化。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會焦。用溫火將糖慢慢溶解,當糖完全溶解后就可以繪畫了。

  街頭糖畫藝術漸行漸遠

  深圳糖畫藝人孫俊昕向記者介紹,畫糖人是用糖來畫的,涼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所以,畫糖人的動作要快,畫糖人相當於連筆畫,所以每筆之間不能間斷。「在畫糖人之前,一般都要進行一些簡單的繪畫練習,要提前把糖人的圖案用連筆畫出來,這樣到了真正畫時才不會出錯。」孫俊昕說。糖畫是一種民間藝術。12歲以下的人買糖畫是因為好吃,12歲-25歲的人是因為好看,其他人是因為好奇,又或者是糖畫喚起了他們童年的回憶。談到糖畫藝人的生存現狀,孫俊昕向記者講述,他的師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襬攤賣糖畫,由於當時兒童零食品種單一,生意出奇的好,每天能賣300支糖畫。但隨著現代人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糖畫生意也越來越難做,從事糖畫行當的人數急劇下降,很多當時和他一起學習糖畫的人都由於收入原因放弃了糖畫,街頭糖畫藝術漸行漸遠。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