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水鼓舞:苗族舞的活化石

2014-07-28
来源:香港商报

   

    「嗚嚕……嗚嚕……」「咚咚……咚咚咚……」悠揚的蘆笙吹起來,奔放的苗族「水鼓舞」跳起來,那狂歡的場面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村,苗族同胞有一種以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結合的民族民間舞,是全國最為獨特的一種在水中跳的舞蹈,至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被專家、學者譽為苗族原生態舞蹈的「活化石」,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 通訊員 彭文貴

  存在歷史五六百年

  據說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託夢給子女說:「這個地方很好,就讓我在此長眠。」子女們便帶上香紙前去「墳」上祭奠,隨后便普降甘露,日后相沿成俗。還有一個傳說是:某年大旱,河水斷流,唯寨腳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乾,小孩們便到那里拊水嬉戲,但見潭中兩龍相斗,頓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即變成節日。水鼓舞節至少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歷史,苗語稱「zuk niel eb」,zuk niel意為踩鼓,eb意為水。水鼓節是為祈雨而生的節日,時間定在每年農历六月第一個卯日之后的第一個丑日舉行,節日分為「起鼓」和「踩鼓」兩個部分。

  「起鼓」祈求風調雨順

  農历六月第一個卯日后的第一個丑日,地里的農作物因久旱而逐漸枯萎,村民們於是無奈舉行傳統的祭祀祈雨活動。一群衣衫襤褸的男性在木鼓的引領下,在大稿午村內走街串巷,迤邐而行。他們頭戴破笠,身穿陳舊的女人衣裙,倒披蓑衣,腳著草鞋,抬著籮筐、酒罈挨戶串門,收集村民捐贈的酒食、香燭等祭祀品。參加祭祀的人群來到村前的小溪邊,「起鼓」祭壇設在水中央,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主持,寨老右手持刀,左手提鴨,一邊念念有詞、禱告聲聲,一邊把鴨子殺死,將鴨血灑向四周,同時焚香燒紙,酌酒敬供,祭祀先人,參加儀式的村民在水中跪拜,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

  苗族同胞盛裝前來祝賀

  莊嚴的祭祀儀式結束后,鼓手將木鼓置於小溪中央敲擊,全寨男女圍著祭壇在水中成圈狀踩鼓,其舞姿瀟灑、粗獷,由緩而急。人們拊水嬉戲,還從田里抓來稀泥打起泥仗,一時之間,水花四濺,泥漿揮揚,當地百姓篤信,龍居水里,水中踩鼓,意在擾龍騰空降雨,同時表達喜悅的心情。

  「起鼓」儀式結束后,到13天后(即第二個丑日),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裝集中踩鼓,該村外嫁的姑娘挑著鴨子、酒等禮物與數十個村寨苗族同胞皆身著盛裝前來祝賀,并參加踩鼓活動,村內一片沸騰。據大稿午籍民族學專家吳滌平研究員介紹,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國唯一性、文化多樣性、活動連續性、群眾參與性等特點,它反映了當地苗族社區農耕、原始宗教、服飾和历法等方面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是這里將鼓與水結合在一起,成為全國苗族中絕無僅有的,在其他民族中也不多見的水鼓舞文化,展示了當地人民開朗向上、幽默風趣的精神風貌,對促進社區團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