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叶辛:不曾蹉跎岁月

2014-08-04
来源:

   作为一名作家,叶辛身上最鲜明的创作标签是「知青文学」:他在过去近40年的写作岁月里,一共创作了10部反映「知识青年」群体命运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蹉跎岁月》、《孽债》、《客过亭》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然而,叶辛最近推出的新作《问世间情》,却将视角转向了那些被城镇化大潮裹挟着走进城市的外出务工族群,讲述他们在时代巨变时期卑微而剧烈起伏的命运。有人认为,叶辛「转型」是因为知青文学已不再是一个社会的主流叙述,并猜测他很可能对此类题材封笔。众说纷纭中,叶辛本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他写作生涯中有过的变化与坚守,分享他等身着作背后的创作感悟。香港商报记者杜洁菡 

  从「知青文学」转向「打工文学」
 
  对贵州人而言,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是一个他们非常熟悉的作家。因为,1969年,19岁的叶辛第一次离开家乡上海而奔往的地方就是贵州,他以「知识青年」的身份在一个叫「修文县久长镇永兴村砂锅寨」的异乡生活了10年零7个月;再后来,又以杂志社编辑、作家的身份在贵阳生活了10年。这20年的经历与思考,被他写成10部「知青」体裁的小说,有的还被改编成电视剧,以奇高的收视率风靡中国。然而,8月1日至4日在贵阳举办的第24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叶辛带来的新书《问世间情》却不再是以贵州知青生活为背景的创作,而是讲述了在上海城乡结合部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索远与「临时妻子」麻丽的生活,因为其原配妻子但平平的意外到来而陷入冲突的故事。由「知青文学」转向「打工文学」,叶辛让喜爱他的读者大吃了一惊。对此,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讲述了他「转型」的原委。他说:「十几年前,我在广西南宁参加一个作家采风活动,第一次听说有此类事件,后来到广东、上海采风,也听到过很多相似案例;去年全国两会上,一位叫刘丽的农民工代表提交的一个议案,就是呼吁政府关注打工一族的『临时夫妻』现象。所谓临时夫妻,就是一起打工的一对男女下班后住在一起,像夫妻一样,但实际上,他们各自都有或是留在家乡务农或是在别的地方打工的配偶及子女。逢年过节,他们就各回各家探亲,但过完春节假期,他们重新进城打工,还和临时配偶一起生活。很多临时夫妻一起生活的时间反而要比他们和自己的原配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你可以说它是有违伦理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存在,而且规模庞大,去年全国妇联公布的一个数字就说,据其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中的『临时夫妻』不少於10万对。」「一连串的线索,促使我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往我们对『外来务工者』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经济活动方面,觉得进城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却忽略了他们人性、精神方面的需求,比如他们的情感、性生活、对幸福的定义等都因为城市生活而发生了碰撞、改变,甚至扭曲。作为一个作家,我自认为有责任去表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我们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经济因素,而不去关注他们作为人的生存状态,那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文学就应该去表现时代,从文学家的角度对一些社会现象发出当代的诘问。」叶辛告诉记者,为了弥补对打工生活的体验缺失,他经常到上海市郊农民工集聚的城乡结合部去进行社会调查,与他们聊天、去参观他们位於城中村的住所,以及走进工厂与各个层次的人员座谈,获得了大量真实的创作素材。而对进城务工者渴望融入城市的心理洞察和生活反差引起的观念冲击,叶辛认为他是完全理解的。
 
  「19岁以前我生活在上海的弄堂里,生活在繁华的黄浦区。之后,我在贵州生活了21年,后来又回到了上海。上海是大都市,而贵州直到现在都是经济上相对滞后的省份,这是一种两极的落差。我的人生经历使我学会了用两种目光关照世界,一是用上海时尚的、现代化的目光来关照偏远的乡村;反过来我也经常会换一个角度,用农民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大城市。当两个角度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有东西可以写出来。」叶辛说。
 
  书写时代是作家的使命
 
  事实上,《问世间情》并不是叶辛第一次尝试「打工文学」的创作。他在200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上海日记》,透过外来务工青年全小良的视野,讲述他经历的城乡生活及理念差别,以及由此引发的命运之变。叶辛还透露,他手头有一部已经写了两三万字的长篇小说《城市化的女人》,主要人物也都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她们的年龄、职业及进城后的生活境遇都不相同。稍后这本小说的创作还会继续进行。被提及的这一个个题材,似乎都印证了叶辛将对「知青文学」封笔的传闻此说法在他於2011年发布新书《客过亭》之后便开始流传,推测的逻辑是「10部知青小说,从青年写到老年,差不多完成了一代人的命运书写」,「已经说无可说」。对此,叶辛笑着表示:「自己的故事讲完了,我还可以讲别人的故事,我手头有大量现成的精彩素材。但到了我这个年纪,我总不能听到什麽精彩故事就写下来。我要琢磨琢磨,这个故事的价值在哪里,光是精彩我不会写,我总要写点有价值的。」对叶辛来说,他所看重的「故事的价值」,也许是指「能否引发更具时代性的深度思考」。回顾他近40年的书写生涯,这个创作取向贯穿始终。以他最着名的「知青三部曲」为例:成书於1970年代的《蹉跎岁月》,写当年插队知青的苦难、爱与理想;轰动於1990年代的《孽债》写他们回到城里的困惑与境遇;2011年的《客过亭》写已到退休年龄的知青们对这一生的感悟与内省。三部小说关注的对象虽然都是知青,但他尝试呈现的主题却发生了变化,人们可以在字里行间明显感觉到,他是想要通过描述一代人的命运,透视一段生动鲜活的中国当代史。从「知青文学」转向「打工文学」,也遵循了同样的创作理念。他对巨变时代背景下一代人命运的关注一直持续,对社会变化冲击下的精神世界与人性的审视和追问从未停止,他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抓取到叩击读者心灵的亮点。这种成长式的创作,赋予了他的作品以时代性。叶辛告诉记者:「小说也有记录历史的功能。作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作为目前城市化浪潮的观察者,我希望将我们经历的历史以文学的方式真实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我也希望作品能呈现我对个人与时代命运的反思,对社会演变的反思,最终的目的是想要探究这一代人的经历对以后几代人和整个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一代代作家都把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写好,那麽连贯起来,我们的文学史同样也是色彩斑斓的。而将来的年轻人如果想了解这一代人的历史,他们可能会有兴趣读读我们的小说。」
 
  叶辛
 
  1949年10月出生於上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曾担任第六、第七届全
 
  国人大代表和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山花》、《海上文坛》等杂志主编。着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三年五载》、《恐怖的飓风》、《在醒来的土地上》、《华都》、《缠溪之恋》、《客过亭》、《问世间情》等。另有「叶辛代表作系列」3卷本,《当代名家精品》6卷本,《叶辛文集》10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7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3卷本等。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长篇小说《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由其本人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家教》、《孽债》均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