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大地灣文化 中華文明的曙光

2014-10-27
来源:香港商报

  作為「大地灣文化」代表的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總面積達275萬平方米。自197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文物部門對此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近一萬件,其最早年代距今約7800年,最晚年代距今約4800年。考古發現,大地灣一期文化早於中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千年以上,是已知的黃河中游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而從其所表現出的文化特徵如原始建築、農業起源、早期彩陶以及原始藝術、文字雛形等方面來看,大地灣文化已顯露出中華文明的曙光,對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歷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現最古老黍標本:

  領先世界的起點

  大地灣一期灰坑中發現的碳化黍和油菜籽,是迄今為止中國同類農作物中時代最早的標本,其中,黍的碳測年代距今約7000多年,比半坡遺址中發現的碳化谷粒還要早1000多年,這項驚人的發現證明了中國黍源於隴西黃土高原的說法,同時也證明了以大地灣遺址為核心的清水河谷地區,是中國農業的起源地之一。不僅如此,大地灣遺址還發現了可供翻地用的石鏟、可收割作物的石刀及可碾磨糧食的磨石和磨盤等。這標誌著原始農業的生產及加工技術已在大地灣文化中初步形成。

  對中華民族來說,農業的出現無异是一次革命的事件。它擴大了人類的食物來源,改變了先民的飲食結構;同時,不斷地播種與收獲也開辟了食物可再生的途徑,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先民的家園:

  開中國傳統建築之先河

  大地灣遺址已發掘出土的房屋遺址有241座,其中絕大多數都屬於仰韶文化的各個時期。這些房屋遺址不但將中國大型建築以及木骨架結構和混凝土地面的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也可幫助人們認識中國傳統建築的起源、演變及在遠古時期的成就。

  首先,它形象地展現了古代建築由地穴到半地穴,再到地面建築的全過程。從大地灣一期出土的3座房址可看到,半地穴式的建築方法是先挖一圓形地穴,然后在穴中心立一木柱,再在周邊立數根邊柱,并將上端與中心柱攢在一起形成支架,最后在支架上覆以茅草。而地穴的形制是圓形在先,方形在后。如大地灣一期之F378遺址尚為圓錐形窩棚式建築,到了二期的F246遺址就變為方形半地穴式的房屋,到三期的F366遺址則成為橫長方形圓角的半地穴式建築,其立柱也由原先的數根增加到數十根,且穴壁上還添加了草泥或涂料。到了大地灣四期的F405與F901遺址,已完全變為方形或橫長方形的地面建築了。

  其次,大地灣遺址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殿堂式建築(F901遺址)。它坐北朝南,由一座13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主室和左右對稱的東西兩側室及后室、前廳組成,總占地面積達420平方米。這是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價值最高的一座房址。而且,大殿主室的地面極為平整光滑,頗與現代的水泥質地相類;被用來架設屋頂主梁的兩個室內大柱直徑為57厘米,圓周為1.79米,在沒有搬運及吊裝設備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些梁柱竟能被架設起來,令人驚叹!

  生活用具:超越想象的精緻

  大地灣一期遺存中還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彩陶,其時代與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兩河流域彩陶時代相近。這些陶器均為紅陶,陶質以夾細砂者為主。其器形主要有三足缽、三足罐、圈足罐以及深腹罐和小口壺等生活用具,共120件,其中一只距今約7800年的三足缽的口沿上所繪的兩條紅帶,被認為是中國彩陶文化之發端。

  大地灣文化出土的彩陶中雖多半為取水和炊煮用具,但也有可供績麻用的紡輪,并出現了中國最早的陶制量器陶抄,從而將中國度量衡史的實物資料提前了2000多年。這些陶器中也不乏非常精美的藝術品,如大地灣二期(距今約7000年)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其造型呈葫蘆狀,上部設計為一長发順披耳后的女性人頭,下部為一誇張的女性人體,上繪各種紋飾。這件彩陶被譽為「大地灣女神」,屬國家一級文物,已多次出外展出。此外,大地灣一期遺址中還出土有針、笄、鏃、錐、鑿等各種骨器1600餘種。尤其是骨針,從大到小形成系列,其形狀幾乎與現代鋼針一模一樣。針的尾部皆有一長0.2厘米、寬0.1厘米的小孔,在原始人尚無金屬利器鑽孔的情况下,其制作工藝至今還是一個謎。

  大地灣人的陶制紡輪可將麻類纖維擰為細線以結成麻布,而骨針又可將麻布縫成簡單的衣服。至於骨笄,則被用來將頭发綰起。這說明,大地灣人并非是赤身裸體、披頭散发的,他們在飲食、衣飾方面已有了長足的進步。

  地畫與陶符:

  藝術與文字現雛形

  在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的F411房址的白灰地面上,發現了一幅用炭黑色顏料繪制而成的原始地畫。畫中繪有三人:中間一人長发飄散,兩腿交叉,手執棍棒類器物,呈行走狀,似為男子;左側一人,身軀細長,胸部突出,亦兩腿交叉,呈行走狀,似為女性;唯右側人物圖像模糊,疑為女性或為小孩。正中人物下方還有一個黑線長方框,中繪兩個頭部向左的動物圖像。至於主題,或謂是生殖崇拜,或謂是祈禱亡者之喪舞,或謂是狩獵場景,或謂是祈求豐收之舞蹈,認識迄未一致。但其繪畫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一地畫將中國繪畫的歷史上推了兩千多年,對研究中國繪畫的起源與演變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與此同時,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還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二期出土的陶器上也發現了十餘種刻畫符號,其中有些符號與西安半坡及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號基本相同,但要早1000多年。郭沫若、于省吾曾認為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的刻畫符號具有文字性質,「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子遺」;而早於半坡文化陶器刻畫符號的大地灣彩陶符號,更應是中國文字的最早起源了。

  大地灣遺址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處重要發現,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納入甘肅省華夏文明保護、傳承與創新工程之中。(作者張崇琛:蘭州大學教授、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