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伏羲氏与陇东南伏羲文化

2014-10-12
来源:香港商报

  伏羲是民族始祖神

  與西方現代考古學界不同,中國古代學者對文明起源的討論,總是通過對遠古聖王即始祖的探討來進行的,其中,又以伏羲、黃帝最為集中。比如,文獻記載的伏羲的貢獻,至少包括畫八卦、初創文字、教民狩獵、作琴瑟、發明火、造網、制嫁娶、嚐百藥制九針、定姓氏、作历法等10多個方面,帶有顯著的神化成分,而且,這些貢獻或見於其他遠古帝王的名下,看上去不那麼「可靠」。然而,先秦兩漢古籍對古代聖王歷史貢獻的重复交錯的記載,并不影響伏羲氏的真實歷史存在。因為,任何民族的始祖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都有神化的成分,伏羲氏也不例外;同時,中國早期文獻中有大量關於伏羲的記載,如果對這些記載用「神話」一言蔽之,采用不承認的態度,那就無法討論問題。

  事實上,不僅傳世文獻中有大量的伏羲的記載,近百年的出土文獻中也有記載,如楚帛書中有伏羲創世的記載,甲骨文中有作為殷人祭祀的西方神靈「伏戲」,還有作為配偶神的伏羲女媧的記載。這些歷史記載說明,自商末以來的三千多年中,伏羲作為民族始祖神,一直活在民族的記憶中,一直接受族人的祭祀。

  隴東南有豐富文化遺存

  伏羲文化遺存遍布全國各地,比較集中的是關隴區、中原區、齊魯區和荊湘區,關隴區即隴東南伏羲文化區,傍及隴山東麓,以天水為中心,即渭河上游、涇河上游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根據漢代歷史文獻的記載,伏羲氏就誕生在這里。中原區以淮陽為中心,齊魯區以菏澤至泰山一帶為中心。荊湘區以洞庭湖周圍為中心。在這些區域內,不僅有大量的伏羲文化傳說,而且都有田野考古的大量遺存為佐證。所以,伏羲不是一兩個族群的祖先,而是中國古代許多族群共同的始祖。

  在這些伏羲文化區中,關隴區有其鮮明的特點:第一,這一地區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境內現存有明代修建的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最大的伏羲廟。天水城北渭河南岸有著名的卦台山,金代以來就建有伏羲廟。甘谷縣、靜寧縣、秦安縣、西和縣、清水縣境都有數量眾多的伏羲女媧廟和有關伏羲的地名、山名、水名。據《水經注》的記載,北魏時,秦安境內就是女媧祠。而在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代木板地圖上,就標有女媧祠。這說明當地在先秦時已有伏羲女媧祭祀。從出土的漢代伏羲畫像石說明,渭河流域的伏羲崇拜和伏羲信仰在漢代就已很盛行。直到現在,每年老百姓自發舉行而源淵有自的伏羲廟會無慮十多家。

  第二,隴東南境內有大量的伏羲女媧的民間傳說,而這些世代相傳的民間故事是包含著歷史元素的。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曾指出:「傳說往往蘊含著十分重要的史實,斷不可通盤否定。古代一個民族關於本身先世的傳說,決不是憑空虛構的故事,它在古人心目中有重大意義,傳說的傳述更是很嚴肅的事情。」隴東南境內大量的有關伏羲的傳說,正是此地作為羲皇故里的一個佐證。

  尋根中華民族本源文化

  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也為認識伏羲時代的文明提供了另一條渠道。學術界較普遍的看法是,遠古時代,中華大地上存在著三大文化系統,即華夏文化、東夷文化和苗蠻文化,分別以中原、齊魯和荊湘為中心。

  華夏集團的部族及首領是炎帝、黃帝、顓頊、堯、舜等,從考古文化的對應情况看,炎黃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距今7000-5000年),顓頊、堯、舜為中原龍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在前仰韶文化中,有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距今8000-7000年))、裴李崗文化(距今8000-7000年)和磁山文化(距今8000-7000年)。目前序列比較清楚的是,大地灣文化同仰韶半坡類型有著明顯的傳承關系。那麼,天水大地灣文化-關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中原龍山文化是一脈相傳的,它們對應的部落首領就是伏羲-炎帝、黃帝-顓頊、堯、舜。

  東夷文化大體以泰沂山系為中心,其代表部族首領是太昊、少昊、蚩尤等,區內有伏羲廟、伏羲畫石、伏羲陵等文化遺存。而考古發現的泰沂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都晚於天水大地灣文化,說明伏羲文化源自成紀(今天水一帶),其向東漸移,族遷名隨。在中國漢代以后的文獻中,大多數把伏羲和太昊當作一個人。這正是伏羲文化東漸而與太昊文化融合的結果。

  苗蠻文化主要分布在江漢地區,這個區域內的伏羲文化現象更是源遠流長。《楚辭狺大招》中就有「《伏戲》《駕辯》,楚勞商隻」的記載,可見戰國時期,楚人已唱伏羲之歌。江漢地區有關伏羲的傳說也很多,在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普遍流行對伏羲女媧的崇拜,廣西的瑤族、貴州的侗族、湖南的苗族,都有上古洪水時代伏羲女媧兄妹結為夫婦的傳說,而苗人以伏羲女媧為他們最早的祖先。從考古發現看,江漢地區的伏羲文化遺存在時間上都晚於天水大地灣文化。所以,馬世長說「伏羲、女媧雖然是苗蠻文化的創造者,但原本并非南方土著,大約是關隴地區伏羲-女媧族中的一支南下發展的結果」。

  當然,「伏羲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說,并非學界共識。我們大學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不講三皇五帝,只講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那是因為,對於史前時期是否存在文明社會,西方學術界只認考古發現,他們一般把商代作為中國文明的源頭。(作者: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主辦

  在各個伏羲文化區的考古發掘中,以天水大地灣一期文化年代最早,伏羲文化便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這說明,羲皇故里就在今天水一帶,中原華夏文化是由天水伏羲文化直接發展而來的,齊魯伏羲文化和荊湘伏羲文化是天水伏羲文化在東進南漸過程中融合吸收了當地各種文化而逐漸形成的。伏俊璉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