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屡屡出现在佛教重要活动中
2013年8月,少林寺武僧團在方丈釋永信的率領下,走出國門參加俄羅斯國際軍樂節。武僧團精彩的表演給俄羅斯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表演時演奏的超化吹歌更是受到觀眾的喜愛。超化吹歌因釋永信擔任住持的河南省新密市超化寺而得名,起源於中國商周時期,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清華大學教授羅貞禮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超化吹歌在北魏時期以宮廷鼓吹曲的形式走進寺院,成為佛教法樂,是佛樂中國化的活化石。香港商報記者 王長久
堪稱中國古代的交響樂
從河南省新密市超華鎮的超化寺到少林寺,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該寺始建於東漢,興於北魏,盛於唐。唐開元年間西迎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分十九座寺院修塔藏之,超化寺是其中之一,列為「名剎拾伍」。
記者借參加在河南省新密市舉辦的「舍利文化與佛教中國化論壇」之機,有幸領略了當地村民組織演奏的超化吹歌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魅力。
據介紹,吹歌是中國十分古老的一種吹奏樂演奏形式,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於中國商周時期,距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其中吹奏樂主要由管子、笙、笛、簫組成。打擊樂由韻鼓、大鐃、手釵、鑼、小鼓為主。同時還要配以碰鈴、木魚、編鐘、雲鑼等組成,堪稱中國古代的交響樂。
漢時的吹歌一直被奉為十分高貴的音樂,漢時萬人將軍方可備置。漢朝時也被用到了守邊的軍隊,來壯軍威。后來慢慢地傳到宮廷,作為皇帝宴請群臣時用,或者皇帝出行時在路途中演奏。魏晉后衙門督將也可用之,但普通百姓無緣接觸。
超化吹歌在北魏時期以宮廷鼓吹曲的形式走進寺院,成為佛教法樂,后在唐代藉助以歌舞音樂為標誌的音樂藝術,達到了高峰。
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6人組成。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笙均系祖傳,已有300年的歷史。特別是十八笛笙,音優美、清脆、洪亮,在同類樂器中實屬罕見。新密的超化吹歌不但有獨特的管子,而且記譜還在沿用「尺、凡、六、五、上」工尺譜,每次必須有十六人同時演奏。演奏風格質樸、明快、高雅,常服務於節慶、娛樂,不參與婚喪嫁娶。
佛樂傳承一直未中斷
吹歌與超化地方的密切聯繫,是藉由佛教建立的。由於超化寺供奉著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北魏時期名震一時,香火旺盛,成為中國大寺院之一。皇宮里的一位翰林到超化古寺進香參拜,把流傳在皇宮里只用於皇宮或國家祭祀大典的吹歌傳給了寺廟里的僧人,與當地的音樂雜揉,形成地域性比較強的音樂形式,成為佛教法樂。自此以后,吹歌伴隨著超化寺如霧的香煙和浩蕩悠揚的佛號聲而傳承下來。
羅貞禮說,佛教傳入中國后,也將中國流傳的音樂,尤其是宮廷音樂改造吸收,發展出中國化的佛教音樂,從這個角度說,超化吹歌就是佛樂中國化的活化石,因為超化吹歌至今還有寺廟音樂,如「神童子」、「五聖佛」、「三尺佛」等;佛教曲目有「寒山僧蹤」、「牧羊曲」、「觀音菩薩如秋月」等。
保持古代佛樂特徵
佛教界對超化吹歌情有獨鍾,由於超化寺吹歌自1500年來,一直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代中國特別是佛教音樂的特徵,一直沒有中斷過,引起中國音樂界的高度重視,2007年7月29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主任田青,著名中國作曲家、指揮家譚盾等前來鑒賞超化寺吹歌,宗教雜誌社社長黃夏年,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傳印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南省佛協會長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開封相國寺方丈心廣也來超化寺聆聽超化寺吹歌,提出了挖掘和保護措施。
超化吹歌也屢屢出現在佛教重要活動中,1991年參加少林國際武術節演出,2008年參加魯山大佛開光活動,2010年參加少林寺和超化寺中印文化交流演出。2012年農歷臘月二十六,超化寺吹歌參加河南省「華夏和韻」,在河南省人民會堂與少林寺、相國寺、白馬寺及河南省佛學院同臺演出,古樸悠揚風格獲得廣大觀眾好評。2013年8月,少林寺武僧團在方丈釋永信的率領下,走出國門參加俄羅斯國際軍樂節。武僧團精彩的表演給俄羅斯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表演時演奏的超化吹歌更是受到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