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剩男剩女”標籤背後的多元婚戀觀

2014-11-12
来源:中国青年网

  “光棍節”是一個年輕的節日,也是屬於年輕人的節日。無數以“剩”字輩自居的年輕人在這一天焦慮、煩惱與狂歡。為什麼“剩下”了?“剩下”有錯嗎?該怎麼拯救那些“剩下者”?“剩男”“剩女”的故事裡有無奈,更有希望和啟迪。(11月11日《人民日報》)

  當商業資本和浮躁、焦慮的社會心態連袂登臺,“雙11”就成為一個以情感為名的購物狂歡節。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之後,老百姓對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園的追尋渴望,往往會借著各種契機重新於歸。透過 “剩下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社會變遷的縮影——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分割、家庭功能的弱化、社會包容程度不斷提高,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婚戀觀日益多樣化。

  不論是篤信完美主義的理想愛情觀,還是“吃一塹,長一智”的戀愛陰影,抑或是將婚姻作為改變命運途徑,剩男剩女的背後,有著不同的身世背景、生活經歷、性格偏好、情感訴求。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剩男剩女”看成一個整體,從而忽視個性化、差異化的婚戀觀。

  知名社會學者佟新認為,有些剩女之所以“剩”,不是因為她們不夠好,而是因為她們的情感需求過於美好,無法商品化。可是,在消費社會,人們已經難以獲得和享受“純粹”的情感生活:在市場化中,人們失去了表達情感的能力,因為所有方式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小到鮮花、巧克力,大到房子、車子,經濟元素越來越多地嵌入到情感生活之中。

  婚戀商品化和市場化,使得婚姻進入的成本大為提高。對所謂更好生活的追求,不斷侵潤甚至異化了人們的婚戀觀,讓部分人的情感生活變得庸俗而乏味。習慣功利和算計的單身男女,總是試圖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他們通常對擇偶物件設置種種指標,一旦某一個方面不達標,立即將對方打入“冷宮”。好高騖遠、脫離實際的婚戀觀,難免 “誤人誤己”,失敗的心靈體驗不斷累積。

  在傳統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某種意義上就是家庭本位的體現;在現代社會,社會原子化、利益碎片化、價值觀念多元化,人們更加關注主觀感受和婚姻生活的品質,在婚戀活動中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與話語權。面對日益分化的社會結構和高度不確定的市場,人們在擇偶的過程中會謹慎地考察對方已有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並對其未來的發展潛力進行評估。

  堅硬的現實,讓一些父母發出“誰來娶我的女兒”的喟歎,讓一些青年人萌生“去哪裡安放我的情感”的挫敗與失落。“找不到”、“娶不起”的無奈與艱辛,是當下婚戀困境的一個縮影。儘管如此,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婚戀生活的追求。如何實現期望和現實的平衡,是擺在每一個剩男剩女面前的現實考題。(楊朝清)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