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步入“深水” 文化產業與事業發展并進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2014年被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稱為“文化體制改革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轉折之年,也是文化體制改革面臨重大歷史機遇的關鍵之年。”
也是在這一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揮棒下,中國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已經并將進一步發生深刻變化。
8月,小微文化企業迎來政策利好:文化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印發《關於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減輕稅收負擔、加大金融支持、培育創新能力、加大政策扶持等各方面“助力”。
業內專家直言,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一批“頂天立地”的骨干文化企業,更需要“鋪天蓋地”的小微文化企業。
據抽樣調查測算,目前中國小微文化企業的數量已占到文化企業總數的80%以上,從業人員約占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的77%,實現增加值約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0%,加上200多萬文化類的個體創業者、經營者、工作室,小微文化企業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貢獻還大大高於這個比例。
融資難、融資貴是小微文化企業普遍面臨的生存問題,上述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怠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文化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
“2010年,公司融資、創作都很難,通過北京怠行的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獲得300萬元人民幣資金投入動畫片《小馬過河》的品牌形象推廣,接著推出‘小馬過河’形象系列衍生產品,當年實現近2000萬元的銷售額。”北京三浦靈狐動畫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功了說,幾百萬元的融資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針對小微文化企業缺少創意和技術人才的困難,目前文化部正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合作,計劃將小微文化企業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國家中小企業怠河培訓工程”,明年將開始合作培養人才。
同時,該實施意見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首次將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與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結合起來,鼓勵小微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和政府采購。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目前,文化部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相關規定正在抓緊制定過程中。隨著相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同時,也將為小微文化企業提供更大發展空間。
劉玉珠提到的相關措施正是即將於今年底下發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以下簡稱意見和標準)。
近年來,許多地方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取得很好成效。在服務主體方面,上海等地探索實施了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采購制度,委托市場、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在服務平臺方面,深圳自主研發“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使市民便利享受借書、還書、辦證等服務;在服務手段方面,遼寧省依托廣播電視“村村通”網絡實現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內蒙古利用互聯網、各種移動終端實施“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打通邊遠農牧區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等。
據初步統計,“十二五”前三年全國文化事業費已達1400億元,超出“十一五”時期五年的全國文化事業費。截至2013年底,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近200億元資金支持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并初步建立了基層公共文化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機制。
上述意見和標準的出臺,將在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創新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完善政府保障責任等方面有所規定和突破。
正如蔡武在年初接受《中國文化報》專訪時所言,對於文化行政部門來說,“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