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杜甫一生漂泊的詩魂

2014-11-17
来源:香港商报

  最近,一篇在網上廣為傳閱的熱文《一個小號的逆襲》讓杜甫又「忙」了起來。該文以當下最流行的網絡語言風格,細述了這位著名詩人交游廣闊卻又窘困潦倒、聲名不顯的一生,通篇讀來讓人唏噓不已,并滋生出進一步了解詩聖真實生平境遇的興趣。

  沒落名門世家子

  根據史料記載,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為唐初詩人杜審言,一生仕途幾上幾下,位終膳部員外郎(相當於副司長);父親杜镕曾出任沒有實權、只領俸祿的兗州司馬一職。因此,杜甫在青少年時的家境頗為優越,生活較為安定富足。有關他早年的生活,在詩作中亦有所記載。如《壯游》詩中回憶自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百憂集行》又寫道「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輕描淡寫幾句話,將一個家世良好而心無憂愁的少年形象勾勒了出來。

  飛鴻有志無人解

  還在很年輕的時候,杜甫就以詩作《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闡述了他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可惜,這個理想一直很遙遠。他一生曾考過幾次功名,都以失意告終。第一次是開元二十四年時參加進士考試,落第,24歲。第二次是開寶六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結果他因權相李林甫作梗再次落第,36歲。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而未得到官職。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客居長安的杜甫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但都無結果。至天寶十四年,才終於被授予了一個小小官職,河西尉,但他嫌官小而忤旨拒任,結果被改任成級別更低的右衛率府兵曹參軍,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等工作。年屆44歲、困居長安十年有餘的杜甫最終向現實妥協。臨就任前,他往奉先老家探親,剛進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積壓多年的抑鬱憤懣流向筆尖,變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异,惆悵難再述」便是出自於此。

  悵對韶華叹逝川

  倒霉的是,杜甫的官位未及坐熱,唐朝便發生了安史之亂,整個社會陷入動盪,他甚至一度被叛軍所俘。直到公元757年才成功投奔唐肅宗,授為左拾遺(相當於當代的監察兼助理機構,官職正八品),46歲。再然后,又是十餘年的貶謫、漂泊生活。這一時期,杜甫的詩作滿是悲憤與控訴。如在《狂夫》中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到了秋風暴雨之時,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於是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大历三年(767年),思鄉心切的杜甫乘舟北歸,但終因生活困難和時局動盪,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历五年冬,受困於洪水及貧病的杜甫在一條小船上死去,時年59歲。

  百代文宗有后賢

  杜甫一生留下許多記錄他與李白、高適等同時代著名詩人交游的詩作,其中不乏溢美之詞,但他終其一生卻是聲名不顯的。在他身后,第一個弘傳其詩歌至高地位的人叫樊晃,身份大約是開寶年間的進士。他將杜甫的詩作集合成冊,說「江左詞人所傳誦者,皆君之戲題劇論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當今一人而已」。這番肯定,比韓愈、白居易、元稹要早幾十年。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社會矛盾重重的宋朝。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當時社會上涌現出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此后的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依舊不絕,錢謙益、楊倫等大家都曾出過注釋杜詩的專著,存世的同類作品更多達百種以上。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境遇,讓人無法不叹息。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