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甘肅彩陶文化 八千年華夏文明的歷史印記

2014-11-09
来源:香港商報

  甘肅彩陶主要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約文化、沙井文化等類型。

  秦安大地灣文化一期,距今約8000年至7000年,是彩陶的發軔期。陶器主要為圜底缽、三足缽、三足罐和圓足碗,工藝粗糙,質松易碎,但卻標誌著甘肅彩陶文化和人類文明一個嶄新階段--陶器時代的來臨。

  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型彩陶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甘肅東部地區。器形以圜底缽、平底盆、小口尖底瓶和鼓腹平底罐為代表,多細泥紅陶,以黑彩為主,紋飾多三角紋、寬帶紋等,并有人物紋和動物紋。

  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類型分布在甘肅東部、中部,以及白龍江流域、寧夏南部和青海北部,渭河與涇水流域是核心地帶。陶器多為紅色,以雙耳圜底缽、深腹甕最具特色;紋飾主要為圓點、曲線、弧邊三角形等組成的幾何形圖案,集中在器物上腹部和口沿,黑彩為主,紅彩為輔。

  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分布區域,幾乎遍及除河西走廊以外的甘肅全境,其中慶陽、平涼地區和天水北部為核心地帶。陶器以橙黃色泥質陶和夾砂紅褐、灰褐、黃褐陶為主,有少量紅陶;器形大多平底,有少量喇叭口尖底瓶;弧邊三角紋是其標誌性紋飾,此外還有鯢魚紋、蛙紋等。

  馬家窯文化代表鼎盛階段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花紋絢麗多姿,器形豐富多樣,技巧精湛熟練,標誌著甘肅彩陶藝術已進入全面繁盛的鼎盛階段。

  1923年,瑞典考古學家、探險家安特生博士在蘭州發現甘肅臨洮縣出土的彩陶罐,他追蹤到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黃土坪發現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命名為甘肅仰韶文化。1950年代,考古學家重新命名為馬家窯文化。這些距今約5500年-4000年的陶器以泥質紅陶和砂質紅陶最多,色彩以黑彩與紅彩為主,紋飾多在器物的口、頸、肩與上腹等部位,并出現滿彩和內彩。數量和藝術品位都超越了仰韶文化。

  學術界將馬家窯文化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種類型。1947年,考古學家裴文中在甘肅武山縣城西郊周家石嶺村發現的石嶺下為最早的類型。陶器以紅泥黑彩為主,紋飾有鯢魚紋和變體鳥紋、平行紋、波浪紋、草葉紋等。

  馬家窯類型繼承石嶺下類型,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距今約5100年到4700年。陶器多為黃泥黑彩,多在器物口沿、外壁和大口器內部繪彩,紋飾主要有漩渦紋、水波紋、圓圈紋,還有魚紋、蛙紋等。晚期的紋飾多用大漩渦紋和大鋸齒紋,與半山類型接近。代表陶器是1950年積石山縣三坪村青年戚永仁在當地發現,1954年國慶展出時郭沫若先生命名的「彩陶王」,以及甘肅永登縣樂山坪出土的漩紋彩陶鼓。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被安特生博士發現於甘肅廣和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距今約4700年至4300年。圖案絢麗,色彩為紅黑兩色,典型紋飾為鋸齒紋、四大圓、菱形紋等,同時也有變體蛙紋,盛行內彩。腹部向外鼓凸,弧度飽滿。

  馬廠類型分布範圍向西一直延伸到河西走廊的玉門一帶,1924年安特生首先發現於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塬,距今約4200年到4000年。陶質較為粗糙,典型紋飾為變體蛙紋和波折紋。代表陶器有上世紀80年代天水秦州區太京鎮師趙村出土中國最早的塑繪人像之一的女性人像彩陶罐、甘肅金昌市永昌區出土的網格雷紋單耳杯。

  甘肅彩陶的文化意義

  生殖崇拜文化意義。由於生產力低下和部族之間的沖突,人類需要大量繁衍后代,生育受到普遍重視,於是出現了女性生殖崇拜。如1976年,秦安五營鄉邵店村張德祿修梯田時發現的大地灣一期人頭形彩陶瓶,瓶口為圓雕人頭像,五官端正,目光平和沉靜,腹部飽滿,是一位懷孕的青年女性,象徵女陰的連續弧邊三角紋與瓶腹形成一種暗合,表達了對女性生殖的崇拜。

  魚紋、蛙紋、鯢魚紋是彩陶中最多見的動物形象,因為魚、蛙多子多產,又與女性生殖器相似,所以得到先民的普遍崇拜。此外,植物紋飾中的花瓣紋、花葉紋、草葉紋等,因形似女陰,也得到原始先民的普遍崇拜。

  宗教圖騰文化意義。甘肅彩陶中有一些尖底器,現代認定是一種祭祀的禮器--欹器。甲骨文中的「酉」字,就是尖底瓶的形象,由它組成的「尊」、「奠」等,在青銅時代都是用來盛酒的禮器。

  有酒就有歌舞,歌舞藝術來自於娛神的祭祀儀式。如1995年青海同德縣宗日村出土的馬家窯類型舞蹈彩盆,內壁繪有兩組人物,一組12人,一組13人,彼此牽手而舞,表現了豐收之后人們媚神娛神的舞蹈場景。舞蹈史家王克芬先生說,這是迄今為止出土文物中,可以確定年代最古老的一幅原始樂舞圖,距今約4600年。

  歌舞要按照共同的節奏進行,於是誕生了樂器。永登縣樂山坪出土的馬家窯類型彩陶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打擊樂器,距今約4600年。此外,在火燒溝文化遺址中出土的20多件陶塤,距今約3500年,這些陶器中的樂器和陶繪中的舞蹈紋正是原始樂舞的見證。

  彩陶紋飾也反映了當時人們普遍的圖騰崇拜意識的鳥紋、羊紋、蜥蜴紋、鯢魚紋、蛙紋等,都是不同部族的圖騰崇拜物。如武山傅家門、甘谷縣西坪出土的兩件石嶺下類型人面鯢魚紋彩陶瓶,學術界普遍認為是中華人文始祖、龍系氏族圖騰崇拜的伏羲、女媧的化身。

  認識宇宙運行的文化意義。遠古先民基本都選擇近水的地方居住,陶器上與水相關的波浪紋、旋渦紋、圓點紋等,與太陽光芒相關的太陽紋,與天象有關的月亮紋、日暈紋、星座紋等,都表現了原始先民對自然宇宙運行的哲學思考。

  漢字的最早形體。甘肅彩陶中有近140個刻畫符號,有些符號與今天的漢字形體完全一樣,其中十餘種比半坡符號要早1000年左右。由於符號都單個出現,我們還無法判斷是否是記錄語言的書寫工具。究竟是文字圖畫,還是圖畫文字,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漆子揚,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袁永朋,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辦公室主任)漆子揚 袁永朋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