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美國經濟複蘇走強背後存在危險

2014-12-11
来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國正在享受著金融危機之後最為強勢的一波經濟複蘇浪潮:經濟增長、失業率下降。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布裏斯班的G20峰會上的警告猶言在耳:“在全球經濟的儀表板上,紅色警示燈又亮了起來。”在美國經濟一枝走強的閃耀光環之後,歐洲和日本為經濟停滯、通脹低迷憂心不已,新興經濟體又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備受沖擊。

  美國畫出了“斷層線”

  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惠譽在12月9日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經濟前景》報告,稱表現強勁的美國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

  類似的評價在年底紛至遝來,美國享受一切榮譽。北京時間12月9日淩晨消息,全美商業經濟協會周一公布最新報告稱,預計2015年美國GDP增長速度將為3.1%,相比之下今年預計為2.2%。

  上周五公布的美國勞工部非農業就業報告被稱之為自2009年經濟複蘇開始以來最出色的就業報告之一:單月非農業就業人數增加32.1萬人,創下自2012年1月份以來的最大增幅。與此同時,失業率則保持在5.8%不變。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則直接把挽救全球經濟的重任交給了美國,稱其趕來拯救全球經濟了。

  就在美國公布報告的同一天,德意志聯邦銀行“腰斬”了對德國明年經濟增速的預期,下調1%。作為歐元區領頭羊的德國尚且如此,歐洲的失望情緒可想而知。

  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11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速創下5年來新低,通縮隱憂日增。日本10月核心通脹增速也創年內新低。

  新興經濟體同樣不樂觀。印度三季度經濟增長5.3%,較二季度有所回落。在政府支出的帶動下,拉丁美洲最大的經濟體巴西三季度經濟環比增0.1%,恢複擴張,但仍處於崩潰的邊緣。

  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呈現“斷層線”,前者顯示出經濟持續複蘇的跡象,後者的經濟增長依然疲弱。

  結構性的不平衡

  美國財長的傑克·盧在參加G20峰會前途經西雅圖時發表了一篇演說,對當前形勢的概述令人警醒:全球複蘇是“不平衡的,呈現大不相同的軌跡。”

  西方媒體正在山呼美國對全球經濟的領導,但在某種程度上,美國經濟的一枝走強,卻是建立在對其他經濟體“吸血”的基礎之上,尤其是那些借入美元貸款的國家和公司。

  就這一方面而言,美國經濟的複蘇是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威脅,因為它自私自利的貨幣政策剝奪了其他國家發展的機會。美元的走強,讓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面臨一場重大的資金的回撤。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作出的估測,自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各大銀行都在增加面對新興市場國家的跨境貸款,總額已達3.1萬億美元。

  美元量化寬松曾給新興經濟體國家帶來虛假繁榮,隨著大潮退去,大部分國家已在“裸泳”。

  油價下跌也被塗上“陰謀論”的色彩,但若考慮到曆史經驗,則不能不有所認同。上一次油價不斷下跌、美元不斷走強的情況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末。

  有“央行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7日在其季度報告中警告稱,美元反彈可能損害某些企業的信用度,從而暴露出新興市場的金融脆弱性。

  傳統上,美元走強被證明是發展中國家出現動蕩的預兆,在上世紀80年代的拉美危機和90年代的亞洲危機中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可預測的變局

  在G20峰會上,各國領導人提出了800多項他們認為將在2018年前使全球經濟增長再高2%的政治承諾,但卡梅倫的話明顯有一種對“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危險背景”的擔憂。分析人士指出,這些承諾沒有多少可真正實施的餘地。

  發達國家們始終沒有找到既有力又均衡的新增長模式。傳統“經濟學家”與“凱恩斯主義”相互對立。傳統派認為,各國央行印制的巨額鈔票會導致金融市場再度膨脹。而“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沒有央行提供資金,危機可能比上世紀30年代的情形還要糟。

  有分析指出,將兩個學派暫時綜合是可行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重新推動發展,在應當盡責的領域內進行改革。但好像這兩項目前都未能更好地整合。

  也許現有的情形對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最為有利。

  專家指出全球經濟的內在結構失衡可能導致的5種變局,其中有兩點應該值得注意:一方面可以使金融資本主義主導全球價格和資源分配體系,貨幣金融霸權形成新的剝削形態,讓新興市場國家面臨著“貧困性增長困境”。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和量化寬松不僅沒有削弱美元霸權,反而從多個側面強化美元霸權。(楊子岩)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