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街头的一个外币兑换点,汇率指示牌显示着该兑换点的外币价格。
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与其内政状况似乎不相称。一方面,由於油价下跌及西方制裁,俄国内的经济状况眼见着一天不如一天;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外交特别是军事外交上又不断示强逞能,频频做出刺激西方的举动。如此不合常理的做法,究竟是出於怎样的考虑呢?
重启导弹列车项目
不妨首先从最新发生的一件事说起。本月13日,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副司令费拉托夫对外界宣布,俄将於近期恢复制造导弹列车。所谓导弹列车,其正式名称是「军用铁路导弹系统」,是一种以火车为发射基座的战略导弹发射系统,其最大优势是机动性、隐蔽性极强,在绵延数千公里的铁路线上,敌方要想准确地跟踪它们的行踪,根本就是件不可能的事。冷战期间,前苏联投入使用的导弹列车一度让美国紧张到谈虎色变的地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费开支持续减少,军备维护资金捉襟见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鉴於导弹列车的昂贵维护费用,俄罗斯最终痛下决心予以放弃。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综合国力的恢复,俄与西方对抗的底气又充足起来,导弹列车的恢复生产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前段时间就传出了风声,如今终於坐实了这个消息。
不过,目前的俄罗斯处於什麽境况呀?仅从一条消息就能看出端倪。本月1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将出售俄最大石油生产企业俄石油19.5%的股份,用於偿还该公司拖欠的约600亿美元贷款。这可不是一桩普通的商业交易,因为石油是俄罗斯的命脉行业,俄石油则是俄罗斯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其产量相当於全国总产量的40%。所以不到万般无奈,俄罗斯断不会做出这种形同断臂的决定的。
已经到了要变卖家产还债的地步,还重启耗资惊人的导弹列车计划,不知这是穷且益坚的表现,还是想穷兵黩武的结果?
抵近飞行刺激西方神经
当然,俄罗斯的「坚」不仅表现在准备军事建设上,还体现在直接向西方发出挑衅上。就在本月13日,瑞典国防大臣赫里特科维斯特对媒体表示,俄罗斯军机在抵近瑞典空域飞行时差一点与一架民航飞机相撞。而上一周北约称,其空中巡逻机仅8日一天就在波罗的海和挪威海岸附近上空拦截了超过30架次的俄罗斯军机。北约官员表示,如此频密的抵近飞行是「前所未有」的。
有心人可能会说,美国也经常干这种抵近别国领空侦察的事。这确实是事实,但两国的动机却有很大不同。美国此举是有具体的军事目的的,即通过抵近侦察获得需要的情报数据。所以,美国的抵近侦察是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行为。而俄罗斯则与此不同,俄方并没有具体的战术目的,主要是想以此为手段,达到敲打、威慑美欧的战略目的。正因为此,俄罗斯的抵近飞行是不稳定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核战略凸显冒险主义个性
从这段时间俄罗斯在军事上频频出手的动作来看,俄罗斯未来与西方斗法的思路已经初露端倪,那就是,鉴於在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内与西方斗法,俄罗斯不是对手,它未来的选择将是避实就虚,在军事领域特别是核战略领域与其斗法,通过围魏救赵的方式,达到缓解政治、经济与外交压力的目的。普京近来多次提醒西方「俄罗斯是核大国」,以及重启导弹列车项目,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思路的表现。当然,由於核武的毁灭性,这种斗法主要是心理较量与博弈,但至少也能让西方始终提着一颗心。
其实,即便从核实力上讲,俄罗斯也与北约差上一大截。但核武的毁灭效应足以弥补双方实力上的差异,因为你对把我毁灭十次,与我能把你毁灭一次所产生的威慑效果是完全一样的。而且俄罗斯的军事冒险主义个性非常突出,这也让它的威慑效果增强几分。至於这个招数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至少从目前来看,美欧还没有显露出被这点小伎俩逼得就范的迹象。
香港商报评论员 余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