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正確史觀比精準數字更重要

2014-12-12
来源:香港商報

   明天是南京大屠殺77周年紀念日,也將是中國首次以國家公祭的形式紀念死難者。正如歷史學家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中方今年推出這個舉措當然是有現實背景的,那就是時至今日,仍有相當多的日本國民對大屠殺的認知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或問題。

  日本人好拿遇難人數做文章
 
  首先要指出的是,那些故意否認大屠殺事實的右翼勢力,因其居心叵測以及觀點的荒謬性,并不在本文的關注之列。本文主要關注普通日本民眾在此問題上的認識誤區,因為這些誤區更具迷惑性。
 
  比如,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起因,比較常見的說法是,由於中國戰俘混在民眾中對日軍造成了威脅,日軍才被迫動手;再比如,很多人認為中方宣稱的30萬遇難人數并沒有真憑實據,真實的遇難人數遠低於這個數字,根本不能稱為「大屠殺」。
 
  客觀地說,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南京大屠殺的某些細節也可以從學術的角度進行考證。近年來,一些日本學者也根據歷史檔案和新發現史料進行了一些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正面價值。但日本各界最應把握住的一點是:不能以所謂的「學術研究」代替政治定性,更不能以學術研究為名,實現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具體而言,對於大屠殺的細節進行考證當然有必要,但樹立正確歷史觀才更為重要;前者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后者則屬道德層面的問題。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離開了正確的歷史觀,任何追求細節的努力,都是與正義和真理愈來愈遠的南轅北轍之舉。就南京大屠殺而言,對於遇難人數的研究與考證,都應該建立在確認事件的大屠殺性質這一基礎上。否則,這樣的研究就是一葉障目,本末倒置,必將貽害子孫后代。
 
  細節考證應以史觀正確為前提
 
  類似的問題不僅存在於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上,也同時體現在日本侵華戰爭的其他細節問題上。比如,中日學界的一個重要分歧就是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的原因。中方認為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有著預謀性和必然性,日方則將其歸結為一次意外事件誘發的結果--所謂的「士兵失蹤」導致了戰爭爆發。這種分歧的實質在於:承認前者,意味著確認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有預謀性和必然性;認同后者,則意味著日本全面侵華系意外事件誘發--在此情況下,中方亦應承擔戰爭擴大的一部分責任。
 
  事實上,盧溝橋事變前的偶然事件,至多只能對戰爭爆發的時間、地點產生些許影響,根本改變不了戰爭早晚要爆發的事實,因為當時日本的侵華戰爭已經如箭在弦,不能不發。
 
  回到本文開頭所說的話題。誠然,由於多方面原因,目前掌握的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還不夠精準,30萬人只能是個約數,且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的20萬遇難人數,也有一定差異。就此而言,中方也還有諸多的勘查取證工作要做。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以目前日本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狀況,他們首先要做的是敦促全社會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觀,而不是把關注點一味放在某些細節考證上。昨天新華社發表了一篇記者采寫的通訊,就頗有警示意義。文中透露,據日本早稻田大學新聞學院的野中章弘教授調查,日本人中能夠客觀認識歷史的人約占20%,右傾化的約占20%,其餘60%則是對此問題漠不關心,沒有特定立場。另外,這位近年來致力於調查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學者還發現,能夠正確回答大屠殺發生時間和地點的日本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不到十分之一。
 
  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還一味糾纏於某些歷史細節,豈不是本末倒置,害人害己?
 
  香港商報評論員 余永勝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