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傳統星官文化亟待普及

2015-01-04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提到星空,普羅大眾對西方的八十八星座「雙子」、「雙魚」、「獵戶」等耳熟能詳,但就很少有人能說出中國星空的「三垣二十八宿」有什麼含義。上周起,中國虛擬天文臺開放共享了170多個中國傳統星官圖案,首次以擬人化造型呈現恢宏的「天宮盛景」,以推動中國傳統星官文化的普及。

  宋代星官圖首次恢復

  星官圖,其實就是一張張記錄著天上星星位置的圖。由於地軸在地球中的位置并不固定,人們觀察到的星象位置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便是古人所說的「斗轉星移」。

  上周,由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齊銳和北京古觀象臺助理研究員萬昊宜合著的《漫步中國星空》上市,引起天文愛好者的關注。此書以科學研究工作為基礎,對代表中國傳統星象的宋代星官進行恢復,形成了中西對照星圖;同時,結合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認星歌謠《步天歌》,幫助讀者認識中國傳統星象,并通過歷史故事和人物典故為讀者呈現星空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寓意。

  作者之一的萬昊宜說:「2009年,有一次在擦天體儀的時候,偶然發現與現在的星空圖略有差異,所以就下決心跟同事一起『找不同』,最終我們耗費了五六年的時間,比對了1400多顆星,并參考宋代皇祐年間所觀測的恆星數據,最終確認了這份宋代星空圖。」擬人化星官

  呈現「天宮盛景」

  不過,普通的讀者大多無法看懂中國傳統的星圖。因為,這些圖形幾乎是清一色的星點連線和文字,既枯燥又晦澀,非專業人士很難辨認出哪些圖形對應的是二十八星宿等星官。相比之下,西方的古典星圖要生動得多,因其表現圖案大多取材於各種神話故事、人物和動物,很容易辨認和記憶。最為人熟知的,非「十二星座」莫屬。這種擬人化的星圖,對其星座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星官及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天文愛好者徐剛從2007年開始進行中國傳統星官的形象化設計和圖案式中國星圖創作,克服了中國星官數量眾多、含義復雜、缺少參考資料等難題,先后完成了170多個星官圖案的繪制,首次完整呈現中國古代傳統星官藝術形象,為世人完整呈現了一個恢宏壯闊的「天上人間」。

  這些星官的擬人化造型,上周與齊銳、萬昊宜合作繪制的宋代星空圖一同在中國虛擬天文臺上向全社會開放共享,既體現了科學、文化、藝術、技術的深度融合,也實現了中西方星空最新科學數據的融合。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