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70年後粵軍再集結

2014-12-29
来源:香港商報

還在田間勞作的陳培南

  【香港商報網訊】跨過2014年,抗日戰爭勝利將進入第70個年頭。硝煙早已散去,「國民黨抗戰老兵」卻還是一個充滿無奈的話題--沒有榮譽,沒有公正的待遇,甚至也沒有準確的幸存者數字統計,有的只是難以落地的優撫政策和一張張模糊的臉。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人看不過眼了,自發走上尋訪老兵、傳遞溫暖的征程。在這支越來越壯大的志願者隊伍中,就有前媒體人、民間軍史專家陳重陽的身影。他的鏡頭,解構了一組組乾癟的日期和數字,把歷史還原成一個個鮮活的人;他的筆,記下了老兵們的一言一語,沒有高調的憤怒和刻意渲染的悲情,只是質樸地擺在那里,像一幅描繪著戰爭年代百態人生的畫卷。你只看一眼,整顆心便擰成一團,久久無法撫平。香港商報記者 杜潔菡

  一道良心繞不過的坎

  陳重陽,網名「連陽標統」,是「關愛抗戰老兵網」老兵履歷審核組負責人,負責對各地志願者尋訪到的抗戰老兵進行身份認證的工作。經他鑒定為「真」的抗戰老兵,有需要者可向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無冕愛心、龍越基金會等民間機構申領每月數百元的生活補助及各種救援。    這份責任之所以落到陳重陽頭上,是因為他是廣東省內小有名氣的民間軍事史專家,他寫的民國粵系將軍《廣東十虎》被廣大讀者熟知。陳重陽告訴記者:「去年中,關愛網負責人邀我幫忙做核實工作。當時我手頭有事,但在各地采訪時得到過志願者的幫助,他們私下諮詢新訪的老兵資料,我不能不幫。直到有一天,廣西桂平的一位遠征軍老兵過世了,而他的口述資料還在我的郵箱里等待鑒別。未及在老人去世前還給他一個光榮,得到一枚民間頒發的紀念章,讓我內疚到胸口疼,於是接手審核的工作。」

  因為關愛網在老兵身份認定方面一直很嚴謹,所以其審核聲譽良好,最具公信力。去年10月陳重陽接手時,平臺上已經累積了500多份等待審核的申請,而新的資料還在持續增多,工作量極其繁重。截至目前,經他審核的老兵超過了1000人,其中近800人被確認身份,可以得到來自民間的關愛和資助。

  「老兵的身份認證工作是怎樣的一個流程?判斷依據是什麼?」記者問他。

  陳重陽說:「前期都是各地的志願者用一雙腳跑出來的,不論在多偏遠的山村,只要有一點線索,他們都會親自過去,找到老人,采集口述內容;如果有可能的話,還要翻拍一些物證作為身份認定的佐證。然后將這些資料整理好,通過網絡交給歷史審核組,我再將老人自述的年齡身份、部隊番號、駐紮地點、參加戰斗的時間地點、他的長官的名稱等線索一一抽絲剝繭,進行史料考據、互證,由此來認定他所述是否有誤。落實了身份以后,志願者會幫助生活困難者申請資助或籌集捐款。日常也會給老兵們一些情感關懷,定期探望,逢年過節慰問,去世時送帛金。盡可能關懷老人,讓老人走好最后一程。」

  自帶乾糧做公益

  志願者散落在不同的省市區域,他們的分工并不非常明晰,但總體流程大致可分為尋訪、審核和關懷幾個環節,通過網絡溝通進行對接。在執行相關任務時,所有人不僅分文不取,還要自帶乾糧。陳重陽見到的許多注有老兵姓名、年齡、籍貫、參加過哪些戰役、現狀如何的檔案,都是他和其他志願者用雙腳跑出來的,足跡遍及廣東及湖南、廣西、福建、江西等周邊省區。

  過去這一年,作為志願者的陳重陽審核了1000多份老兵的身份認證;而作為自由職業者的陳重陽則顆粒無收,還要倒貼積蓄,因為外出尋訪老兵的路費、食宿費都得自掏腰包,平均每天1000元的開支。這樣的狀況顯然不能持久。未來怎麼辦?他說,先做著吧,哪天實在做不動了再說,反正志願者群體都是來來去去的。而且,依照老兵去世的速度,這個過程很可能不超過5年,每個人都在和時間賽跑。

  歷史不可以作假

  在志願者的定義里,受援的「抗戰老兵」指的是1931年至1945年在抗日戰爭中,被編入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或其他軍事單位擔任戰斗人員或從事文職、后勤、醫療工作,并實際參與了包括前線、后方及淪陷區對日偽直接或間接軍事行動的中國軍人。

  「他們不一定要拿過槍上戰場,因為有人是在后方從事翻譯、諜報、醫療工作。」陳重陽說,他審核的對象中大約有300多名未被確認為「抗戰老兵」,有的是身份不符合上述定義,例如有的老人當年效力的是汪精衛的偽軍、有的是內戰時期才參軍的,并未參加過任何抗日戰爭;還有的老人的口述內容中有過分吹噓成分,甚至謊話連篇的,無法與歷史事實對應,那就不能歸入助養的對象。

  采訪中,陳重陽多次提到「歷史不可以作假」。因為,他進行老兵身份鑒定的最主要依據是口述資料,如果不嚴以把關,一旦出現假老兵冒領救助的醜聞,會令整個關愛抗戰老兵的公益事業受到沖擊。而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是,人們并不真的冷漠,只是不願意把錢捐給不乾凈的公益組織。所以,他必須堅持「歷史不可以作假」的原則。

  「有些老人,我知道他是抗戰老兵,但是他的口述資料虛假成分太多,不能作為采信依據,只能讓志願者去反覆采集,或者我自己去現場采集。有時候,前線的志願者抱怨我不理解他們有多辛苦,我其實都理解,但也只能默默擔下所有這些指責了。」陳重陽說。

  他們管自己叫「死剩種」

  媒體語境下的「抗戰老兵」,是一個悲情的群體,但經常接觸老兵的陳重陽對此并不完全認同。他說,所謂悲情,是后來人對這些「在戰火中幸存,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人的悲憫。事實上,老兵對自己經歷的態度很多樣,有委屈、有豁達,有的甚至不乏「喜感」,像一面折射人性的多棱鏡。

  陳重陽采訪的第一個老兵叫羅春輝,在廣東汕頭,1943年和其他9個同學一起被分配到國民黨重慶軍令部第二廳通訊總所,從事情報工作。兩年后,這10個年輕人中只有3個駐守總部的人還活著,7個派遣到日軍敵后潛伏的全部殉國。從羅春輝那里,陳重陽知道了當年電訊兵之間互相約定的數字代碼,其中「99」代表「你滾蛋」,是結束通訊時的一種親昵的告別方式;「88」是擁抱、向戰友致以最高敬意的意思;「77」是「中華民族萬歲!抗戰必勝」的意思,每當出現這個代碼,便意味著他們又將損失一名戰友,因為情報員只有在身份暴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這個代碼,發報之后便會立即損毀電臺,如果不能成功潛逃便只有殉國一途了。羅春輝還記得,那時潛伏在杭州的電臺叫「濺花」,上海的叫「破國」,取自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在廣東化州,陳重陽采訪了前國民革命軍64軍155師464圖第3營6連二等兵歐銘忠,好漢今年高壽88歲,講起當年打仗的事還是一臉的驚惶與興奮。他說,有一天,他所在的連隊接到上峰指令去「摸掉一個日軍的碉堡」,但是全連已經被打得只剩下11個副班長、1個一等兵和他這個二等兵共13人。集訓數天后,營長就叫他們去把附近日軍的碉堡「摸掉」,11個副班長一人一把砍刀,他和一等兵各拿一個手榴彈,槍都沒給一把,意思是叫他們先去「喂」日軍兩個手榴彈,然后副班長們沖進去掄刀就剁,帶槍反而纍贅。晚上他們趁黑爬到碉堡下,不知哪個倒霉鬼觸及鐵絲網上的鈴鐺,還沒爬到碉堡下就遭到了日軍的一通掃射,他是唯一幸存者。這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情節,讓陳重陽聽得鼻子發酸,連手槍都舍不得湊一把,何謂血肉長城?但是豁達的老兵卻不以為意,只覺得軍令一下自當義無反顧。老人家現在還會笑稱自己是「死剩種」,反問年輕人:「老子打過仗、挺過饑荒、扛過多少運動,還活生生坐在這里跟你講古,命不比你小子硬?」

  在高州根子鎮采訪的老兵陳培南,1942年頂別人當壯丁從軍,成為64軍159師的炮兵。1944年他回家探親,看到家中破落得不成樣子,於是託人寫信給團長許英倫,說自己已經為國盡責盡忠,以后要留在家里撫養弟妹,奉養老母,不能再回部隊服從長官了。許同情他的遭遇,準他退役。但到了1947年,粵西春旱,頭造禾顆粒無收,陳培南又一次頂替有錢人家的兒子去當兵,換回五擔穀物給寡母和弟弟、妹妹生活。這次他補充進62軍157師,跟著部隊一路打到了東北,因傷入院,傷愈出來追趕部隊時爬上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偵查車,稀里糊涂地變成了「解放軍」。

  經常在抗戰老兵中行走,陳重陽偶爾會有重大的意外發現,「有如命運之手在撥弄」。采訪羅春輝時,老兵說抗戰期間潛伏在汕頭、代號「赤堅」的102號分臺讓他印象深刻,因為他們是「夫妻臺」,妻子是上尉臺長,丈夫是中尉情報員,而且該電臺電訊發報手法很熟悉,他懷疑是四站區無線電訓練班的同學,但囿於紀律不能求證。1944年下半年,「赤堅」臺突然失聯,羅春輝不知道他們是否出事,一上機就尋找他們的信號,未果。事情就有那麼巧合--陳重陽聽說廣州黃埔夏園村有一位潛伏敵后的女情報員徐珮珩,也是「夫妻臺」,趕緊找過去核對,一問時間地點和羅春輝的描述正好對得上號。陳重陽問徐奶奶,1944年你怎麼突然失聯了?老太太拍著腿喊冤,電池沒電了,上頭送電池的人突不過日軍的封鎖線,只好自己買手電電池來串聯,一共需要60多對電池,為了安全起見又不能在一個地方買齊,湊了很久都沒湊夠!當問到她發報手法為什麼在總臺的羅春輝感覺熟悉,他試著問老太太是否認識一個叫許耀忠的人,徐奶奶有點靦腆地說:「認識呀,他是我的初戀情人。」找到答案了!許耀忠是當時四站區司令部電臺臺長,也是羅春輝在無線電訓練班的教官,兩人原來師出同門,當然熟悉了。

  「現在老兵們的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他們大多沒有什麼經濟上的訴求,只是希望得到一種身份認同。最讓他們高興的事是,還能打聽到一些故人的消息;最渴望的是和同袍戰友能有重逢的機會。那些在我們看來非常悲慘、不公的遭遇,老兵們自己反倒不太放在心上。他們的豁達讓人佩服。」陳重陽說。

  王師萬千今安在?

  在抗戰老兵群體中,陳重陽最關注的是粵軍老兵。他對民國軍史如此著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內心的鐵軍情結。他告訴記者,粵軍包括國民革命第4軍,暫編第2軍、62、63、64、65軍及被撤編的66、83兩軍,再加上獨20旅、獨9旅,10個保安團、7個挺進縱隊。據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留下的數據統計,抗戰期間廣東抽丁100餘萬人,死傷近70萬人,傷亡率高達七成。「如此慘重的傷亡率,是因為廣東人號稱『南蠻』,打起仗來非常拼命,此傳統在辛亥革命與民初時期已形成,北伐戰爭中最負盛名的『鐵軍』就是粵軍,即番號為國民革命第4軍的部隊。1949年后成為十大元帥的人里面,有六人曾在這支部隊待過。」陳重陽說,現在,每支粵軍番號內還活著的老兵,多則四五十人,如62、64軍;少則只剩幾個人,如暫2軍、獨9旅。他們散落在全國各地,只要當地志願者說哪里找到了一名粵軍老兵,陳重陽千山萬水都會趕過去見上一面,給老人拍張照,留住他們的身影,記錄他們的故事。

  「老兵離去的速度在加快,我把他們的資料留存下來,等歷史給他們一個交待。明年就是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我希望能辦一個名字叫做『70年后粵軍再集結』的影展,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段歷史。」陳重陽說。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