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作者:刘慈欣版本:重庆出版社出版定价:73.10元(全三册)
核心提示|最近上映的电影《星际穿越》让数年前的一本中国科幻名著《三体》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三体》,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力作,也被中国科幻迷们称之为“中国科幻里程碑式的作品”、“一部世界级的科幻小说”。
面对再度的“三体热”,科幻迷这个群体究竟是如何看待的?作为读者,他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对于科幻作品的现状有着怎样的期待?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智力、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否有别于其他读者?让我们走近这些科幻迷,去了解这一特殊读者群的心智模式。
科幻作品只有青年人爱看
在河南的最高学府郑州大学,活跃着一个社团——郑大科幻协会。这个百余人的大学生社团的每一个人都对《三体》百看不厌,对科幻作品有着痴狂的热爱。
“协会里还是理科生多些,没有具体的统计,”协会会长张聪介绍说,理科生比文科生更爱看科幻,这个说法不太科学。在这些科幻迷眼中,科幻作品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指的是带有新技术、新科技、新装备这些浓浓“技术流”的科幻作品,《三体》就属于“硬科幻”;而“软科幻”指的是科技仅仅是个背景,更注重生活和情节的作品,比如电影《阿凡达》。
事实上,“软科幻”题材文、理科生都爱,而理科生偏爱“硬科幻”。记者曾应邀进入郑大科幻协会的QQ群,但满屏“量子”、“中微子”、“微陨石”这些术语看的人一头雾水,或许只有理科生偏爱这些了。
在这个群里,男、女生的比例是4:1。看来,“理科男”是科幻迷的主力军了。
记者采访了社会上的几家读书会机构,自认是科幻迷的人寥寥无几。“人到中年看的都是什么励志、职场或者心灵鸡汤。我不看科幻好多年了!”一位读书会的负责人如是说。
中国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先生的看法也是如此:“我们最大的客户群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科幻作品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想象力,通过构架一个新的未来、新的世界给自己带来愉悦。中年人往往被现实改变最多,所以对科幻作品渐渐敬而远之。”
无论是本地的郑大科幻协会的同学,还是外地的科幻迷,这类人群除了富有想象力,还有一种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非常喜欢那种未来的代入感。人对过去是了解的,对现在是知道的,但对未来是未知的,科幻能够设定一个可能实现但又遥远的感觉,让我们去体验那种好奇和震撼。”上海交通大学的理科女生张海芳说,没有什么比这种探索式的向往更让人陶醉了。
有人说,年轻人的性格是非常“易变”的,但科幻迷们都说,他们对科幻作品的酷爱是属于“死忠”型的,很多人都是从《霹雳贝贝》、《小灵通漫游未来》甚至《机器猫》这样的书籍接触科幻作品的,但一旦喜欢上就欲罢不能。“挺遗憾的,我看了科幻作品20年,就是结婚之后才不看的。不过等将来孩子大点我还会看的,跟孩子一起看。”今年已经32岁的公务员陈晓康告诉记者。
对于读者年轻化问题,业内人士既喜亦忧。“读者年龄小,一方面,说明中国科幻是有希望的,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苦涩,我们不能希望读者永远都是年轻人,长不大吧。很多人人到中年就不再喜欢科幻,读者流失,太可惜了。”
“在欧美发达国家,全民爱科幻是普遍现象。目前我们国家确实存在只有青少年爱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说明我们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确实有一定缺陷。”心理学学者崔建美先生分析说,“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内心存在张力、心理上焦虑,读一些科幻作品,能让人通过想象,心理上得到一种释放和平衡。应当说,中年人更应该看也更适合看科幻作品。”
对中国科幻复杂的热爱
有一项调查显示,科幻迷的整体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大多都是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甚至研究生、博士生以上学历比比皆是。但他们对于科幻作品,有着过分偏执的热爱。《星际穿越》热映,就传出了国内有人投资拍摄电影《三体》的消息,遭到了科幻迷们一片声讨。
“何止骂声一片,简直都骂成汪洋大海了。”郑大科幻协会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我们不是不想看《三体》电影,而是非常害怕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这种出于热爱的保护性反对成为了主流意见,几乎没有科幻迷不反对的。“以前很好的童话《舒克贝塔历险记》,最后动画片做成那样,真不知道国内这帮没有丝毫科幻电影经验的人会搞成什么样子?”河南师范大学学生刘华伟自称“科幻电影迷”,自称阅片无数,但他认为拍《三体》电影是非常痛心的事情。
除了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影《霹雳贝贝》外,近些年科幻类电影《机器侠》、《未来警察》都不能让科幻迷满意。这种反对浪潮的背后,是近些年科幻作品包括科幻小说都不能尽如人意的症结所在。目前,中国的科幻作家数量很少,能够长期坚持写作的也就几十个人,很多人发表几篇后就销声匿迹了,甚至国内非常有名的科幻作家叶永烈也改行去写纪实文学了。“中国的科幻小说并没有大量真正输出到西方。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科幻文学的输出还是一个起步,对世界谈不上任何影响。”《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一方面是国内科幻作品不能满足科幻迷们的胃口,一方面是国外科幻作品的“文化入侵”,尤其是好莱坞科幻大片接二连三上映,让科幻迷们在惊叹异国科幻魅力的同时,对国内科幻作品充满了复杂的期待。
“说实话,《三体》确实是部很棒的小说,但不是没有缺陷,我觉得最后结尾不够好,可能大刘(科幻迷对刘慈欣的昵称)驾驭长篇的能力还是有些不足。”张海芳说,她和一些“三体迷”交换过意见,但所有人都拒绝承认这一点,不过她能理解,“我们实在太需要好的科幻作品了,即使是瑕疵,也会忽视或者掩盖起来。”
“这是一种最朴实的感情宣泄,恰恰是这种朴实情感,既说明了科幻群体的这种忠诚,也反映出目前科幻作品确实存在着明显不足。”心理学者张春江女士分析说。
面对科幻迷的呼声和渴望,业内人士不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姚海军曾给《三体》有过高度评价:“《三体》体现了前沿的想象力,让读者看到中国人在想象世界里到底还能走多远。”但他也坦承,中国科幻作品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三体》。“必须看到我们的不足,整体基础非常薄弱,科幻作品数量少,优秀作品就更少,而且科幻产业不发达,处于初级阶段,像国外的科幻有非常成熟的产业,不仅能产生极大的效益,还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