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呼格父母為何讚譽湯計是“走轉改楷模”

2015-01-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走轉改”活動的真正意義,就在於新聞報導要“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人民為中心”。做“人民的忠實記者”,必然要深入草野民間,傾聽民聲,鐵肩擔道義

  1月6日,呼格吉勒圖父母來到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向推動呼格案再審的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和湯計贈送錦旗。兩面錦旗上,分別寫著:人民的忠實記者,走轉改先鋒模範;正義撼天地,公平得人心。他們發自肺腑地感謝記者仗義執言,為民請命。

  隨著呼格案持續發酵,湯計的名字也迅速“走紅”,各大媒體競相報導他的事蹟,不少線民感動留言。有人誇讚湯計,一個選題跟了9年,不為發表,不為出名,不為錢財,不為拍馬,不畏權勢,不怕得罪,不拋棄不放棄,為良心為正義為職業;也有人說,既能報導牛玉儒事蹟,為好官立傳,也能為平民冤案翻案,讓枉法官員擔責,做記者當學湯計。

  湯計是我們的同事,他被大家“點贊”絕非偶然,而是“實至名歸”。今天人們通過呼格案認識了他,而這個戰役性報導只是他30多年職業生涯中諸多作品中一個。與很多同行相比,他顯得有些“小眾”,沒有參加過什麼特別有響動的戰役性報導,而是一直深深地紮根在內蒙古大草原上,他深愛著自己的事業,每一篇作品都印刻著鮮明的品格,他疾惡如仇,懲惡毫不手軟。而他又時刻不忘揚善,歌頌身邊的美好。

  翻看他所寫的一篇篇作品,包括呼格案的報導,都沒有掛“走基層”的標識,但卻被呼格吉勒圖父母稱為“走轉改先鋒模範”,這既是對他個人職業精神的一種肯定,也對當下的新聞工作有啟發意義。

  持續深入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受到了群眾的肯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翻看一些報紙總能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震——普通百姓成了新聞主角,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文章多了,而那些經過“加工”的稿子少了,老百姓的方言土語多了,官話套話少了。

  然而,毋庸諱言的是,個別“走轉改”活動還僅限於稿件形式上的變化。有的僅僅開了專欄辟了專題,象徵性地完成了“作業”;有的只按照規定下到基層待幾天,似乎也交了差。這些都提醒“走轉改”必須是真轉真改,而不是形式上“走一走”。

  從湯計身上,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走轉改”並非是一句口號。其要求不在於語言俏皮或引用幾句鄉村俚語,最根本的是記者的活動能夠把體現黨的意志和反映群眾心聲很好地結合起來。

  新聞工作說到底是為群眾服務的,只有樹立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新聞理念,心才會真正下到基層,在思想上和感情上走進人民群眾的內心,才能真正走近群眾的實際生活,在深入基層中感知百姓冷暖,在同人民群眾交流互動中增進感情。

  老百姓對記者的喜愛和厭惡的標準,其實很簡單——就是看記者能不能聽得懂家常話,能不能反映百姓的冷暖疾苦,為普通大眾鼓與呼。

  什麼是新聞工作者的“人民觀”,昨日的老一輩新聞人、今天的湯計,都用行動回答了——那就是記者要始終站在群眾立場上聆聽群眾的心聲,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報導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報導正確與否的標準與尺度。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人民為中心”,“走轉改”活動的真正意義就在於此。做“人民的忠實記者”,必然要深入草野民間,傾聽民聲,鐵肩擔道義。

  呼格吉勒圖父母的錦旗,不僅僅是對湯計個人的褒獎,也是對一批像他一樣紮根基層心系人民的好記者的褒獎。為民秉筆的新聞人,擔得起這樣的期待,配得上這樣的榮光。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