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美媒體為何不發《查理周刊》漫畫

2015-01-12
来源:新京報

  美國媒體何以不認同《查理周刊》的漫畫風格?解答這個議題,托克維爾或許是最佳人選。

  托克維爾出身於法國貴族,在他的時代,法國大革命已經遠去,而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正在崛起。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和對新興美國社會的考察,讓他給後世留下了《舊制度與大革命》和《論美國的民主》兩本巨著。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托克維爾深刻反思了法國大革命中的激進主義;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托克維爾通過對美國制度與民情的考察,發現了美國主流社會重視公共秩序、愛好和平與穩定的保守習性。

  置於文化和曆史的維度之中,其實不難發現,托克維爾所闡述的法國的激進主義和美國的保守習性,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這兩個國家的政治、社會,乃至公共輿論,延續於當下《查理周刊》事件的爭議。

  8日,在襲擊事件發生的第二天,《紐約時報》刊發專欄作家David Brooks文章——“我不是查理”,文章說,“如果他們在過去二十年裏試圖在任何一所美國大學校園出版他們的諷刺性報紙,其生存時間將不會超過30秒。學生和教職員工團體將會指責報紙煽動仇恨言論,管理方將切斷資金來源,關閉這些報紙。”

  David Brooks所言非虛,美國信仰市場極其開放,但在對待信仰、種族等問題上,主流社會和主流價值觀也同樣講究政治正確,非常保守。如果有政治家或者名流發表種族、信仰、性別歧視的言論,往往都會招致輿論一致討伐,付出沉重代價。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國發表褻瀆宗教言論,並不構成犯罪,其受到的主要是來自社會的抵制和制裁。

  像《查理周刊》這樣出格的表達方式,在美國也不乏先例。2012年9月,美國有部影片《穆斯林的無知》因涉嫌褻瀆伊斯蘭教先知而引發爭議和沖突。在“9·11”事件11周年當天,一些伊斯蘭國家爆發了激烈的反美示威,美國駐埃及和利比亞班加西的使領館遭到抗議者襲擊。

  但是,美國政府並不認為該影片構成了褻瀆犯罪。奧巴馬2012年9月底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時宣稱,美國法律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也保障言論自由,美國不禁止褻瀆他們最神聖的信仰的言論。當然,這部電影的制作方最終也沒有好下場,但罪名不是因為言論,電影導演兼制片人納庫拉·巴奇萊因涉嫌違反保釋條例在洛杉磯被捕。

  法律只是劃定了不可突破的底線,而社會則可以有更加積極的要求。美國社會的保守使褻瀆宗教的言論很少出現,也決定了其主流媒體在尖峰時刻,不憚於表明自己的立場。(作者:於德清)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