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對於施政報告中提出「青年發展基金」幫助年輕人創業,議員和商界普遍歡迎。不過,各方都期望政府還要提供資金以外的幫助,包括政府採購政策優先使用本地開發產品和技術,以及引入導師制度,輔導和培訓青年創業者。
港府少用港人發明
資金上的支援對年輕人創業十分重要,不過,配套政策和措施也不能少,惟當局未有很積極採用本地年輕人的創意發明和技術。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兼荃灣區議員陳恒鑌受訪時說:「要扶助青年人發展要一套政策,包括香港產品要政府推動和使用,新加坡政府會採用部分新加坡人的發明品,香港有不少創意產業和發明,港府沒有使用。採購上純用價錢衡量,沒有考慮到社會效益或採用後對整個創意產業是否有幫助。」
陳恒鑌以兩個實際例子說明,第一個中大成功研發的「T21」唐氏癥產檢,該技術讓12周後的孕婦透過抽血檢查胎兒是否有唐氏綜合癥,臺灣和美國部分醫院都有採用,但本港醫管局醫院卻未有表示會應用該技術。另一例子是有發明家早於2008年成功開發出鋁窗防墮鋼索,發明家主動聯絡當局,期望引入至公屋使用,但一直得不到回應。
陳恒鑌說:「研究者用了香港很多資源,年輕人投入了青春去做,又?專利又投資。政府不採用,對研究者很浪費,對創業者好大打擊。」
然而創業不一定涉及高科技。新青年論壇召集人鄧?駿對本報說:「行行出狀元,很多時創業只想到科技園,但其實不單是科技,大眾化的創業被政府忽略。」他強調,不少學徒在學習應用技能後可能想開設公司,但政府、大企業、非政府組織在工程投標設立很多要求條件,「例如市區重建,有好多工程可以做,不是個個諾曼福斯特(Norman Forster)才能做;另外,圍標文化也要處理。」他又強調,企業家精神要培養,學校培養和家人支持是推動本港創業環境的最重要部分。
冀基金擴至50億元
在本港一家美資風險投資公司擔任研究總監的吳嘉永指出,從風險投資角度看,科技和服務行業是兩大創業成功範疇。服務業包括小食店、手飾設計、餐廳洗碗服務、環保、廚餘處理技術、甚至殯儀服務等,都有非常成功案例。
吳嘉永建議當局將幫助年輕人的基金金額應大幅提升至50億元,四大範疇包括科技、服務性行業、青年創業、環保,各項分配12億元,餘下2億元用作招聘導師和邀請企業家演講和參與工作坊,為創業者和起步初期企業提供培訓。香港商報記者 黃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