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農曆春節即將來到,“又到一年花錢時”。除了“存錢”,涉及老百姓錢袋子的事兒一波又一波,養老金並軌,乃至股市變化等都衝擊著人們的神經,有人歡樂有人愁。春節怎麼過?錢怎麼存?未來怎麼安排?
中國人善於存錢是出了名的。時至今日,生活中依然不乏很多堅定的“存錢族”,有的按期存款,有的則是有一筆錢就存,對他們而言,“存錢”才是硬道理。
過年“錢”事 有喜有憂
有錢沒錢盼過年
“要過年回家啦,我給孩子買了一套羽絨服,給婆婆公公買的是保健品。”在北京開麻辣燙店的張大姐說。
張大姐告訴我們,自己和丈夫已經在北京打拼了6年,只有過年才有時間回家。儘管“每逢過年花錢時”,但心裡卻是開心的。“在外面打拼一年,終於能夠回家看孩子和老人,這一年的苦和累都值了!”
對於學生一族而言,放寒假回家過年也同樣是他們學期末的期盼。
“今年寒假回家,我給媽媽和姥姥買了薏米、芡實、花生、黑芝麻和紅棗,讓她們磨成粉沖水喝,補氣補血身體好。”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究生的李薔說。她平常經常利用閒置時間做家教等兼職,攢下錢,等到放假回家的時候給家人帶些禮物回去。
五花八門年終獎
“我們單位的年終獎是iPhone6手機。”在北京一家金融投資公司工作的李可樂說,公司的福利一直都不錯,為了激勵員工們努力工作,年終獎總是實惠而給力。
然而,有的單位年終獎則“弱爆了”。在河南一家民營企業上班的“90後”姑娘王莉莉,年終獎是一袋蘋果、一袋辣條、一袋大白兔奶糖。她忍不住地吐槽:“我們同事都在猜測:難道老闆的親戚是開商店的?老闆說得倒挺好,東西不在貴賤而在情義。過年最好的就是送平安和思念。蘋果象徵著平平安安,辣條和‘大白兔’則代表我們小時候‘舌尖’的記憶。”
還有更奇葩的。“我們單位經理送給我們每人‘幾十萬大獎’,大方吧!”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張先生說,他們老闆十分有“創意”,送給每位員工一張“刮刮樂”。“老闆說,送刮刮樂比其他年終獎都有意義,有‘懸念’,有‘樂趣’。新年每個人都能樂呵呵的!”張先生說。
養老並軌新影響
新年伊始,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面對這一關係到切身利益的改革,有人歡喜,有人擔憂。
安徽省宿州市的公務員小李知道自己以後的日子將會更加緊張了。已經工作5年的他,每月基本工資加上津貼共3000元。去年在父母的幫助下買了一套房,每月需還貸款1300多元。由於房子還未交付,單位又不提供宿舍,目前他和同事合租了一套兩室一廳,每月需交房租350元,這樣下來,他每個月到手的現金也就1000多元。
“我現在每個月根本攢不下錢,勉強夠自己一個人吃飯花銷,根本不敢有應酬。”小李有些發愁地說。養老金改革後,如今恰逢春節將至、各項開銷增多,小李每個月需扣除養老金和職業年金繳費,生活也將更加捉襟見肘。對於並軌後等他退休時能拿到多少養老金,小李也很關心,表示還需要好好研究相關政策。
存錢?消費?老少各異
■堅持存錢30多年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就開始存錢,但那時候每個月我省不下什麼錢。”家住北京宣武門的馬奶奶今年已經72歲了,已退休十多年。她告訴我們,30多年前,她還不怎麼去銀行存錢。“當時每家每戶都是自己準備一個小箱子或者一塊手絹,把每個月省下來的錢存起來。那時我每個月的工資100元出頭,一般情況下到年底能存下百八十元的。我們的想法是必須得存錢,細水長流,才能吃穿不愁。”
現在,馬奶奶仍舊每個月會去銀行存一筆錢。“我每個月退休金有2800多元,老伴去世得早,我一個人根本花不了多少錢。”她說,“我每個月都能存下1000多元,一是平常拿出來給孫子當零花錢用,過年還能給他包個紅包;二是雖說兒子現在也都有出息了,我想多存點錢,萬一以後有個病有個災的,多少能幫襯點兒是點兒的。”
■為一家老小做打算
40多歲的劉先生,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十多年了,現在每月的工資待遇約六七千元。
“我們這代人現在上有老,下有小。不存錢,怎麼給老人養老?不存錢,孩子上大學,將來結婚成家怎麼解決?不存錢,將來自己老了不可能全指望孩子吧!”劉先生用一連串問句來回答我們:自己平常從不亂花錢,存錢是為未來做打算。
“我們家每年都會存錢,以備不時之需。比如之前孩子他爺爺腰椎間盤突出做手術一下花了十多萬元;孩子高考,各種補習又花好幾萬元。幸虧有存款,否則真不知道這麼多錢一下子去哪里弄。”北京的任女士說,她從結婚到現在,18年來一直是一名稱職的家庭主婦,並且掌管著家裡的“財政大權”。“對了,我前段時間又存了一筆,5年的定期,是跟保險公司合作的。既可以給孩子上保險,5年後這筆錢也可以給孩子用。”
■各式各樣的“月光族”
“我周圍的很多朋友都把錢放在餘額寶。”剛剛工作兩年的河北姑娘馬麗珊說,像她們這樣的年輕人收入不高,又愛消費,“餘額寶既可以存錢、掙錢,還可以隨時消費和轉帳,對我們年輕人來說太合適了!”
在年輕人中,也有不少是“月光一族”。
已經在北京打拼了6年的李麗妍是典型的“月光族”。她每個月工資差不多8000元,除了自己花,有時還給爸媽和朋友買一些禮品。在李麗妍看來,“存錢沒有必要,錢就是用來滿足需求的,為了存錢而使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就違背了賺錢的初衷了。”
但還有一些“月光族”並非自願。剛剛大學畢業的小李每個月工資是3000多元,減去房租700元,剩下的只夠日常生活和社交開銷。“為了讓爸媽過上好日子,也為了將來我的家庭,我會努力存錢。”小李說。
■攢錢給父母買禮物
“原來上學時都是爸媽給我包紅包,現在出來工作了,到了我給他們包紅包的時候了。”在北京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的“90後”安徽姑娘朱明飛說。
2014年6月朱明飛參加工作後,每個月都會拿出工資的1/3存進銀行,為了過年的時候回家有錢給爸媽買禮物。她告訴我們,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存了8000元左右。“我爸現在的手機電池不好用了,我打算過年買個新手機送給他。”
正在讀高二的王帥也正在存錢。“我現在偷偷地存錢呢,存了有800多元了。”還是學生的小夥兒存錢究竟想幹什麼呢?原來,前一段時間王帥媽媽的手錶壞了,他打算存錢給媽媽買塊新的手錶,當作新年禮物。“我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時間觀念的人,這麼多年來手錶從不離手。我用省下來的錢給媽媽買塊手錶,她一定會很開心!”
為啥愛“存錢”?只為過得更好
涉及老百姓錢袋子的新鮮事不斷增多,對此,有專家表示,這是中國經濟不斷朝前發展的一個表現,包括養老金並軌等相關改革的推進能夠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長期將對我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但儘管時代一直在向前發展,中國人還是一如既往愛存錢。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調查可發現,人們“存錢”的用途主要集中於四大方面:子女教育、結婚、醫療和養老。除了以上四大原因之外,其他的存錢理由五花八門:存錢給自己買禮物的、存錢創業的、攢錢買車的、攢錢去旅遊的……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中國人“憂患意識”較為強烈,習慣給自己留後路,個人的消費預算通常取決於當年的收入以及積攢的儲蓄,由“過去的收入”決定今天該花多少。
中國人“愛存錢”,是由長期以來的文化決定的。張孝德進一步分析說,中國自古是農耕國家,在農耕社會,農業經濟收益週期較長,收穫作物需要時間;而且大自然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長年與土地和大自然打交道的中國人就養成了“未雨綢繆”和“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細水長流,吃穿不愁”的文化觀念,使我們習慣於平常量入為出,將省下或富餘的財富儲蓄起來,為未來做打算。
中國人傾向于“存錢”,也是對其他理財產品缺乏安全感的一個表現。張孝德認為,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是相掛鉤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對於多數中低收入者,有一點積蓄存銀行,無疑是首選。而頻頻爆出的理財產品虧損和不規範銷售的消息,更加劇了投資者的擔心。因此,人們為了保險起見,更傾向于選擇比較安全的“儲蓄存款”的方式。
“人們存錢根本上是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張孝德說,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生活得更好,更有品質:想換個更大的房子,住著更舒服;買輛更好的車,開著更有派頭;買個更好的電腦,運行更快……因此,中國人愛存錢,本質上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怎樣存錢快?達人教你秘訣
無論存錢還是花錢,都離不開一個“錢”字。那麼,如何更好地理財呢?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首先,要仍然堅持存錢細水長流。在他看來,往往平常善於存錢理財的家庭比較富裕,而那些對“錢”毫無規劃的人往往最後是窮人。
其次,在理財方式的選擇上,應該根據自身收入能力,結合多種方式理財。“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張孝德說,對於經濟收入有餘力的,可以選取“綜合理財”的方式,如銀行投資、債券、基金等相結合;而對於那些收入較低、風險承載能力較低的年輕人來說,還是要更多考慮安全性,選擇“存錢”更保險。
而存錢也是需要講究小技巧的,各路牛人的“妙招兒”也能助你更好地攢錢。
被稱為“攢錢小達人”的劉小姐總結出了一套“存錢妙招”:比如四分儲蓄法,假如金額是1萬元,那麼將其分為不同金額的四份,如1000元、2000元、3000元和4000元,然後分別存為四張一年期的定期存單。如此以來,比存活期能夠多獲利息。
有網友還曬出了“攢錢五步走”攻略:第一步:去一家從未辦過卡的銀行開一個存款帳戶;第二步,定期從自己工資帳戶上取出不多的錢,存到新開的帳戶中,2個月過後增加取出的金額;第三步,每天從錢包裡拿出5元或10元錢放進一個信封,每月把信封裡積攢的錢存入你的銀行存款帳戶中;第四步,核查信用卡的對帳單,減少你每月從信用卡中支取的金額,每到月末,將省下的錢存入存款帳戶中;第五步,畫出你存錢的目標,比如買台新電腦,然後貼在冰箱門上、廚房門上、餐桌上等任何你會經常看到的地方,這些畫在紙上的目標會增加你存錢的動力。(葉曉楠 黃興華 劉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