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敦煌文物香港展出 說不完的敦煌故事

2015-03-01
来源:香港商報

還原的敦煌佛涅槃像

  【香港商報網訊】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敦煌文物展《敦煌--說不完的故事》近期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這個為期近4個月的大型敦煌文物展,石窟藝術是重點。莫高窟的場景,被真切地還原在了展廳之中,敦煌石窟藝術的各個方面也得到了完整呈現:南北區洞窟有何區別?洞窟是怎麼開掘的?壁畫是如何繪制的?彩塑是怎樣做成的?壁畫為什麼會變色?對於此次展覽的板塊規劃,「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李美賢表示:「從宏觀到微觀的展陳讓觀眾了解到敦煌石窟藝術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信人們從中得到的不只是藝術史的感受。」香港商報記者 若笑 朱求真

  內容浩瀚的敦煌石窟內保留著精美絕倫的佛教藝術遺存,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牆上的圖書館」,當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莫高窟,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李美賢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從1997年首次踏足敦煌,至今已去過30多次,從不甚了解到變成能帶團、出書的「敦煌通」,現為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她眼中的敦煌有宗教性、學術性及藝術性,「去得愈多愈覺得認識愈少」。在四個半小時的導覽中,李美賢為記者悉數列舉敦煌石窟藝術中文化交融的印記:莫高窟第158窟中,可以看到粟特文化對唐代社會的影響;莫高窟第275窟中,主尊菩薩的面相、坐姿、衣飾等顯示出濃厚的西域風格;莫高窟第432窟佛像兩側的菩薩著中原漢式衣冠,與正面佛龕菩薩西域式的袒胸、露臂、赤足各有不同……李美賢告訴記者,「敦煌--說不完的故事」首先是要通過敦煌文化展現一個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其次,因為敦煌是一個不可移動的文化寶庫,這次展覽的洞窟、壁畫、彩塑作品以摹品為主,但依然能夠傳遞敦煌獨有的文化氣息及多種文化的交融。

  李美賢介紹,佛教是從印度東北開始,向各方傳播。傳到西北犍陀羅,然后傳到中亞就往東走,然后到了新疆,新疆然后到敦煌,敦煌再到長安,這個叫北傳佛教也就是漢傳佛教。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文化敦煌的活現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后,敦煌先后被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李美賢介紹,唐代跟西域突厥有很多的來往了,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初唐時期的造像不算非常優秀,而且動感不大,那些菩薩都是貼在牆上。但是到了盛唐就不一樣了。

  以莫高窟45窟為例,這是盛唐的經典之作。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在一個龕里面,每個塑像都有其個性,比較活又很莊嚴,菩薩很慈悲,弟子很恭順,還有天王很威武,個性都很明顯。他們的站姿都是有S造型的,比較有動感,肌肉感也很強,看他的小肚都是很寫實的。為什麼菩薩都披有這一條斜帶呢?這一條叫絡腋或聖線。在古印度,只有皇家貴族,或者是婆羅門教的四部《吠陀經》考試及格,才有資格戴這條聖線,所以它是權力、地位、智慧的象徵。

  在還原的45窟佛像前,李美賢引導眾人,「如果你跪在窟的正中間往上看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五個像都同時與你有眼神接觸的,所以這是非常難得一見的一組雕塑。你看佛弟子迦葉尊者,修苦行很瘦;另一是相貌娟好的是阿難尊者。盛唐非常注重寫實,天王的威武,肌肉感強,跟現在健身房里見到的健兒差不多,你們看腹部的六塊肌肉,是不是?當時就已經是健美的標準,不是現在我們才有的,唐代一千多年前已經有寫實這麼好的菩薩像了。」

  而到了盛唐以后,佛像就慢慢世俗化了。李美賢介紹,世俗化的造像,即是一些畫家或雕塑家開始根據當時一些人物或貴婦形象來造像,造像以世俗審美觀為標準,神聖性減少了,跟人間靠近多一點了,「所以盛唐時期的菩薩像比較胖一點,交腳和垂足都是彌勒像,面比較圓,還有波浪的頭發,有偏衫」。「佛相眾生相不一不二」,佛相跟眾生相一樣又不一樣,「我常說佛像里融合了很多其他文化因素。你看莫高窟159窟的菩薩立像,皮膚非常細白,整個一千多年來就是這樣子,沒有修補過,聽說是用了很多蛋清加上非常精細的粉敷在上面,所以很細很滑。你看他的神態,這種姿勢是不是跟印度的神Parvati Tamil差不多?我也看了很多印度的神像,我們好多佛像和菩薩像,跟印度的神像姿態是有相似的地方,其實兩地的文化是互相影響的。當年玄奘法師除了帶佛經,也帶了佛像回來的」。

  藝術交融的典範

  展館中,展覽從震撼人心的敦煌石窟藝術,到敦煌樂器的3D展示和醉人的敦煌樂舞表演,再到精美絕倫的壁畫,讓觀者在各個角度領略到敦煌之美,品味到中國文化之境。李美賢對敦煌文化諳熟於心,她說,這里有古希臘羅馬的藝術樣式、佛教藝術的題材、印度犍陀羅藝術的痕跡、西域藝術的風格、中原藝術的理念。從敦煌石窟藝術的人物造型、建築風格、衣冠服飾、家具器具、音樂舞蹈、風俗習慣、繪畫技法、裝飾紋樣中,都能看到外來文化藝術的影響。正如李美賢所說,敦煌這座融合中西文化的藝術寶庫,是全球交往和東西方藝術交融的典範。

  壁畫中同樣擁有豐富的信息: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是敦煌早期橫幅連環故事畫;莫高窟第427窟《蓮花伎樂邊飾》是隋代罕見大型邊飾之一;榆林窟第29窟《女供養人像》是研究西夏黨項族婦女衣冠服飾及發式的珍貴資料;莫高窟第3窟《千手千眼觀音》,集多種線描表現於一體,《天宮伎樂》呈現了凹凸暈染的西域繪畫技法;《狩獵圖》描繪了古波斯人著名的「回馬射」;《西方凈土圖》中的繪畫技巧和建築,顯現出唐朝吸收外來文化、迎納各國藝術家的開放氣象……從佛教故事畫、經變畫到飛天,敦煌石窟中的各種壁畫類型,都得到了一一展現。

  文化的交融有痕亦無痕。李美賢感嘆,作為世界藝術大融合的見證,在敦煌石窟藝術中雖然可以看到漢文化主體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吐納揚棄,在某些方面,卻又無法清楚地劃割中西。1000多年歲月的洗禮,早已讓敦煌的顏色不能以單一的色彩進行表述,那種種無以言表的調和色,如同絲路上不同文化的交匯融合,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