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陆蓉之:你凭什么叫自己是艺术家?

2015-03-05
来源:雅昌艺术网

这个世界的改变,因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通讯的结合而更增加了进化的速度,也因为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发展,对于百行百业的冲击现在才正看到了端倪。因此,在多数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论对专业知识或技术素质都必须不断积极提升,才能继续留在岗位上,同类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只要不进步,就会迅速被淘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1980年代初,我在美国洛杉矶开始经营通信事业,最开始的时候代理电报线路,那时发电报还是一种靠打洞传动的纸带,传讯时发出喀喀喀很大的声响!不久,我就代理了3M公司出产的一种静音热烫印纸的Whisper Writer,才两年就被传真机的上市完全取代。然后我立即进入Cellular Phone的市场,就是成为第一代的手机经销商。那时候,我深刻地感受到换代和进步的压力,稍有疏忽造成库存就等于是留了一文不值的垃圾。因为通信事业,让我养成对于“与时俱进”的敏感惯性。

自从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其实一直疲软不振,除了极少数的艺术家获得相对比较成功的发展,大多数的艺术家仿佛身在迷雾中,看不到事业的前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间被藏家竞相购藏的风光,也似乎一去不复返,究竟是什么原因对华人的当代艺坛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滞碍?然而,同时,国内一些没有文化水平的资金大张旗鼓介入了艺术市场的运作,造成艺术市场一片荣景的假象,盲目的艺术投资已经造成许多重大的偏差和损失。

其实,这个问题,和其他领域进行比较,就不难获得答案。所有的生产事业在过去30年里,无不摩拳擦掌跟着材料变化和技术进步不断超越再超越,所有学科的知识更新,几乎到了分秒必争的程度。更新与进步,是当代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不论是从事哪一种行业都是如此,更何况是讲究创新,必须独一无二,而且是出类拔萃的艺术行业?!

自有人类文明发展以来,艺术的创造,是天才的杰作,应该是与众不同,举世无双的“天才”啊!再看看今天都是些什么人进入了艺术的行业?

孩子书读不好,送去学习唱歌跳舞画画就打算去念艺术学校,学艺术的学科门槛太低,是对“天才”的侮辱。有些艺术学校大量超收学生,师生比例悬殊,大环境流行“观念艺术”,许多学生不再讲究基本功的锻炼,在学习的过程里,玩弄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搞些自以为了不起的小创意,几年下来不学无术也一样可以毕业。只要是艺术学校毕业的,个个都以为自己就是艺术家。这是一个源头就错乱的问题,请问,你凭什么以为自己是艺术家?

不妨检验一下艺术学校养成艺术家的课程内容吧!当社会生存环境剧烈变动的同时,最需要创新能力的艺术环境,和追求人文素养的艺术界,这30年来的进步和改变有多少?艺术家对自我学习的要求有多少?当个艺术家,连专门技艺训练的基本门槛,都被搞观念的盲目追求给砸毁了。在今天有些自称为“当代艺术家”,光靠能言善道搞关系,就称自己是艺术家,其实技艺水平低能或无能,对历史、人文、科学,甚至连基本常识都可能无感或无知,门槛低到好像随便想个花样,弄个噱头,搞搞人际关系,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一般学科毕业的学生,进入职场,月入5千人民币,就算是不错的待遇。可是一名艺术学校的在校生,被急功好利的资本入侵校园,年纪轻轻没做过多少作品,就敢开出一件上万的行情,稍微得到个什么奖项,就立刻冲上十几二十万的价位,阿猫阿狗只要被资本相中,都能一夜成龙成凤,这样对年轻艺术家的揠苗助长,是令人忧心的。资本泛滥的浮滥炒作,误导了许多艺术品的生产,成为资本运作追求暴利的工具,没有好坏标准和价位高低指标的艺术市场,几乎成了投机者的天堂,一群无需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运营者,无异于一群连法律都无法制裁他们的诈骗集团!请问有哪一个行业可以如此嚣张地乱定行情,即使坑蒙拐骗也无法可管?价值观混乱,是一种传染力强大的瘟疫,许多人不知不觉就感染上了,失去判断力的艺术市场,只认表面的金钱数字,这种无知的贪婪,让许多艺术家也生病了。艺术和金钱的虚伪捆绑,让艺术品成为了雅贿的同义词,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了。

艺术品所衍生出来的暴利和人性的贪婪是天生一对的双胞胎,中国艺术市场的乱象,就是暴利和贪婪联手发挥影响力的结果。盲目或恶意的资本运作,造就了批量生产的艺术量贩,发明了艺术品证券化的文交所,艺术基金利用抱团炒作了特定的艺术家,再加上拍卖价格的造假,都是近20年来艺术圈内司空见惯的混乱现象和金钱游戏,所形成的庞大共犯结构,严重打击了中国艺术品成为国际流通币值的文化资产的价值。

一些早期进入中国的外来资金,如今大多都获利了结,将他们的收藏倒回中国市场,纷纷减持手上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对于非理性高价位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更是佇足不前。这种关起门来以资本暴力经营的中国特种行业,不但不可能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而且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文化形象,连最尊贵、最崇高的人类文明成就表征的“艺术”,都以如此贪婪恶俗的形象面对世人,最该反省的就是艺术的起点– 艺术家本身。

回归到艺术品源头的制造者,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家,我们不妨认真思考谁才算是艺术家?要经历怎么样的训练和培养才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究竟是一种身份?还是,艺术家就是一种职业?许多职业有证照考试的制度来审定资格,许多职业可以透过实务操作来学习和演练一直达到可以任职的水平为止。然而,艺术从业者若要成为百行百业中选项的一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艺术家的资格认定,却是如此毫无标准可言,也不可能通过任何认证来界定聘任的取舍准则,或升迁的评等。因此,“艺术家”终究很难算是一种职业,充其量会是一种类似职业的身份,而且都是艺术家自己说了算,全靠艺术家自身的追求而已。

但是,艺术家的养成并非毫无章法可言,创作者所选用的媒材决定了他们学习的途径,每一种媒材的使用一定有方法和技术的要求,都做到位了,才可能达成创造的目标。19世纪末绝大多数的艺术学院训练太拘泥于传统基本功夫的锻炼,而且几乎人人都被训练到技法圆熟的层级,才出现了反对基本功锻炼的声音。然而经历了百余年对技巧训练的背离和破坏,今天拥有真正传统绘画、雕塑基本功夫者几稀,根本没有条件像前辈那样反对基本功夫的锻炼。相反的,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使用的媒材愈来愈丰富了,每一种媒材的运用都有必须学会驾驭的方式和优化表现的法门,所以,传统形式的艺术学校已经不可能提供五花八门技艺的训练和养成,艺术学校应该归并入完全大学内,提供学子充分的学科门类选择和多元的跨界学习环境。

在未来,因为传播交流信息的极速普及,广大的艺术受众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与个人素质的要求一定会愈来愈高,而同时,艺术家所能表现的独特性或新鲜感,反而被巨量信息洪流冲淡或稀释,艺术家不但需要有天赋才能,还需要全方位养成自己的表现力,集结团队,跨界合作,艺术家以创意总监的身份结合人力与运作资源来进行创作,美国的Jeff Koons,英国的Damien Hirst,日本的村上隆都已经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创意总监型的艺术家,他们不但对自己作品的材料、制作到完成都要精准掌控,而且对工作室的管理及商业方面的推广与行销也得十分在行。他们既是有才华的创作者,也是精明能干的商人或企业家。

我并不是想要危言耸听,要预言陋室孤独创作的艺术家不再有生存的空间,而是预警艺术大环境的迅速转变,无知无识地单纯劳力付出,是无法换得艺术家身份的名利双收。中国目前还有大量在边缘挣扎的那些自认为是艺术家的人口,在极度贫困和痛苦中,天天梦想着一夕成名,时刻打算一本万利卖作品,试问,你们究竟是身怀绝技呢?还是你们想得出别人想不到的新鲜点子,可以让你一鸣惊人?请问问自己究竟准备好了吗?到底有什么不同凡响的本事?

事实上,绝大多数喜欢艺术,甚至学过艺术的艺术爱好者,最终都未能当成艺术家。淘汰是残酷的,谋生是现实的,羊年已至,严冬难耐,还在做梦要当艺术家的你们,至少,请先扪心自问,你们凭什么叫自己是艺术家?找到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证据,然后才有理由继续奋斗下去。

否则,趁早回归到社会的常理常态当中,不要虚度人生,也试试过过正常人的生活吧!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