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舞龍表演
【香港商報網訊】3月5日,深圳書城北區變身「游樂園」,數千市民聚集在這里參加第四屆「歡樂鬧元宵」活動,猜燈謎、觀花燈、吃元宵、看非遺展演……共度了一個吃喝玩樣樣全的元宵佳節。「歡樂鬧元宵」活動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明辦、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深圳市城管局、深圳出版發行集團聯合主辦,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自2009年至今已經舉辦七屆,現已成為深圳市公共文化活動的一個品牌。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
六大主題助興元宵節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市文體旅游局聯合主辦,深圳博物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深圳書城中心城、深圳市燈謎學會協辦,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廣大市民群眾文化生活。
本次活動包括「非遺」項目展演與互動,「非遺」項目及傳統手工技藝展示與互動,元宵猜謎語,傳統小吃品嚐互動,體育游藝項目及《元宵節文化》圖片展覽6大主題,吸引了廣大市民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反響熱烈。
上午十時,精彩紛呈的活動陸續展開。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麒麟舞、醒獅舞、舞龍、山歌、京劇、粵劇、變臉、武術、民樂等17個「非遺」節目輪番亮相。其中,既有國家級的鹍田永勝堂麒麟舞、松崗七星獅舞,省級的福永醒獅舞、坪山麒麟舞、龍崗舞龍、龍崗皆歌、大鵬山歌,市級的平湖紙龍舞、觀瀾客家山歌、蠔鄉粵劇、肘捶,也有觀眾喜聞樂見的京劇、變臉等項目表演,突出反映了深圳本土的歷史文化特色。為加強市民觀眾的參與和互動,本次展演項目還專設固定區域進行示範指導。觀眾或是親自舞動道具,或是在「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逐字逐句演唱山歌,樂在其中。
在「非遺」及傳統手工技藝展示區,涼帽、棉塑、剪紙、皮影戲、年畫、魚皮畫等26個項目的藝人各施其技。許多觀眾積極參與制作,學習體驗具有悠長歷史的傳統技藝,在指尖上感受中華手工技藝之美。
吃喝玩樂歡樂時光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深圳首個食品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寶安區區級非遺「合成號」傳統小食首次亮相「歡樂鬧元宵」活動,現場展示深圳本土小食的制作過程,并免費發給市民品嚐。
「合成號」傳統小食是深圳本土品牌,歷史悠久,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至今已經有110多年的歷史。按照制作方法,「合成號」傳統小食主要分為油品類和糕品類,較著名的品種有油角、糖環、艾果、松糕、雞椿角、雲片糕等,口感甜糯香脆,風味各異。百餘年來,它一直由民間手工生產,是深圳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技藝,有著明顯的手工技藝特徵、民俗特徵和南方小吃特徵,以及較高的歷史價值、傳統文化價值及工藝價值,是深圳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場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是猜燈謎和傳統小吃品嚐互動,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一同參加,不時有觀眾摘下猜得的燈謎字條,前往工作人員處兌換由民間藝人手工創意制作的獎品。據了解,本次活動,組織方推出了多達6000條燈謎供市民參與,數量較前幾年有所增加。創新形式,設立燈謎擂臺,人頭涌涌,市民熱情高漲。在深圳本地特色小吃及湯圓、擂茶制作展位前,圍攏著許多市民觀眾,或DIY小吃,或品嚐小吃,充分領略「舌尖上的民俗」。
在體育游藝活動區,不同年齡段的市民興致勃勃地參與滾鐵圈、踢毽子、蒙眼敲鑼游戲,在歡聲笑語中回憶過去的時光和歡樂。
《元宵節文化》圖片展覽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展覽圖文并茂,講述元宵節的由來,與元宵節相關的詩詞、傳說故事及區域民俗等內容,有趣有知識,加深了市民觀眾對元宵節傳統習俗的了解。
據主辦方介紹,深圳博物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直致力於傳承和保護優秀「非遺」文化,歷年來為廣大市民觀眾準備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展演及互動節目。其中,「歡樂鬧元宵」、「文化遺產日」、「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等已成為深圳市大型公共文化活動的品牌和亮點項目。今年的「歡樂鬧元宵」活動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本土與全國性的節目競相輝映,讓觀眾「鬧」,突出觀眾參與,讓觀眾零距離地與非遺項目和傳統手工技藝項目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