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緬甸政府軍同緬北地方民族武裝的冲突不斷升級,殃及了中方一側邊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就在幾天前,緬甸政府軍的一發炮彈落入中國境內,造成民房被毀,所幸無人員傷亡。中國政府如何處理緬北危機帶來的相關問題,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對象。有外媒甚至稱,「這一事件將考驗中國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執行不干涉別國內政政策的決心。」現在看來,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互信可有效化解潜在冲突
中方對炮彈落入事件的正式回應,是3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的表態。洪磊表示,「中方已向緬方表達嚴重關切,要求緬方盡快查明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從這個措辭來看,中方明顯采取了低調和淡化的方式處理此事。從常規上說,一國政府軍炮彈落入另一國境內,不管是什麼原因,落入國都可以將其當作挑釁甚至侵略行為看待。但中方只是表達了「嚴重關切」,沒有向緬方提出「嚴正抗議」,更沒有以牙還牙地予以還擊。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中緬雙方的充分互信。正是這種互信,使得中方在充分了解緬北局勢的情况下,沒有對落入炮彈作其他解讀。事實上,類似事件已不是第一次發生了。2011年12月30日,緬甸政府軍在清剿克欽地方武裝時也曾有三發炮彈落入中國境內,中方當時也采取了類似的淡化處理方式。可以想像,如果炮彈發射方是一個對中國抱有敵意,或者不那麼友好,甚至雙方互信程度低的國家,這件事都會釀成一樁嚴重的外交糾紛,甚至爆發武裝冲突。互信對於化解國家間冲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當然,既是互信,緬方對中國也同樣如此。舉個例子,2011年10月,多名中國船員在湄公河被不法分子殺害。為了避免慘案再次發生,經中國與相關國家協商,包括緬甸在內的三國同意中國參與湄公河聯合執法。中方還專門成立了一支規模在1000人左右的武裝部隊參與執法。對於緬甸來說,允許中國武裝人員在本國境內執法,如果沒有高度信任,也是不可想像的。
華沒把果敢當「克里米亞」
這次緬北危機持續升級后,國內外輿論出現了一種比較特殊的聲音,認為中國應該效法俄羅斯,促成果敢走克里米亞的路子,先鼓動其公投脫緬,然后再將其收入囊中。果敢地方政府也非常希望中國出手相助,對抗政府軍。
之所以出現這種聲音,當然是有原因的。其背景是,果敢同中國有着特殊的淵源關系。早在一百多年前,果敢就屬於中國,當時清政府還設立了果敢縣。后來英國殖民者占領緬甸,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將這些地方劃歸英屬印度的緬甸殖民地。上世紀70年代后緬甸發生排華運動,那里的漢民族為了避免緬族的迫害,才改稱「果敢族」。所謂「果敢邦」其實就是個以漢人為主體的政權。至今,漢語和人民幣仍是果敢地區通行的語言和貨幣。
不過,中國沒有效法俄羅斯炮制一次「克里米亞事件」,而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國策。原因很簡單,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已經同緬甸政府通過談判方式簽署了邊界劃分協議,果敢已經成為國際法意義上的緬甸領土。此時再通過人為操作的方式改變緬北地區的領土歸屬,從道義上說不應該,從政策上說不合理,從利益上說也不合算。
當然,對於緬北地區出現的人道主義危機,中方也作了妥善處置,先后安置了數萬名涌入境內的難民,同時一再「敦促各方保持克制,平息事態,盡快恢復緬北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就向包括緬甸政府在內的冲突各方施加了一定壓力。這樣的處置方式,可以說兼顧了各個方面的平衡。
目前,緬北局勢仍處於進一步的發展演變中,接下來中國如何應對,值得關注。
香港商報評論員 余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