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港生為何鍾情於赴台就學就業?

2015-04-01
来源:新華網

  據港媒報道,香港今年免試升讀台灣大學院校的學生人數再創新高。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公布2015學年申請赴台升學的港生數據,其中“個人申請”報讀率比去年激增33%,最終獲優先錄取人數達2600名。赴台就學,似乎已成為香港學生的一項熱門選擇。

  當然,這個數據升高背後有一定的機制因素。看看港生赴台升學的兩種方式,你就明白了。首階段的“個人申請”,憑借的是過去校內成績和校長推薦;而第二階段“聯合分發”,則需先通過類似高考的香港文憑試,再將其成績進行加權計算。更重要的是,在“個人申請”中未獲派學位的學生,將自動撥入“聯合分發”。可見,對於那些沒有把握通過文憑試考入大學的學生來說,先報名赴台就學的“個人申請”,再輕松應對考試,顯然是更為保險的做法。

  但總體看來,港生赴台的熱情確實在提升。自2012年台灣免試招收港生以來,今年有5769位申請人者,創下新紀錄。其實,在香港考大學壓力著實不小,以2014年為例,近8萬名全日制考生參與了香港“高考”文憑試,僅剩2 .77萬人達到升讀香港八大院校的最低門坎,而最終能通過各高校要求,獲得入學名額的則只有不到1.25萬人。考試本來就不簡單,考過了還有半數要被淘汰,競爭如此激烈,因此留學成了不少香港高三學生的選擇。

  比起其他地區,台灣與香港在文化與制度上的接近,是港生留學選擇時的重要考量。台灣高校大多廣納生源,僑生、歐美留學生以及來自對岸的陸生數量都不少。在開放而包容的校園中,外語能力很好的港生,通常能能夠很快融入留學生群體,與本地學生相處自如。同時,台灣的教授大多畢業自美國,英文教材與美式課堂對香港學生來說,並不陌生。而台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良好繼承,也能吸引到有志於此的港生,此次“個人申請”名單中,文學和曆史等相關科系均招收了不少香港學生。

  不僅是求學,港生留台就業的意願也有上升趨勢。一方面,港生願意為部分產業在台的發展前景而留下。以台中科技大學就讀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的李同學為例,他認為香港對老人照顧的資源投放遠比台灣少,因此希望畢業後能留台發展,待香港出現更大需求時,再將台灣的經驗用回香港。另一方面,台灣也通過政策調整積極留才。過去,港澳學生在台灣畢業後,必須找到月薪超過376196元新台幣(相當於近7500元人民幣)的工作才能留下。去年7月,台灣有關部門在放寬了條件,采用“評點配額”制,以學曆、薪資、語言能力及特殊專長等8項審查標准評分,只要累計分數超過70,即可獲得留台工作許可。

  政策調整刺激了部分港生的選擇,但更為吸引他們的,還是台灣相對較高的生活質量。寶島“小確幸”遠近聞名,外來客對此十分受用,尤其是從小被壓抑在如四面楚歌般高樓林立中的香港人。記得有一年,筆者的香港同學來台玩耍,台灣人的平凡生活竟讓他們處處受寵若驚:100元人民幣“吃到飽”的自助烤肉,“這價位在香港只能吃碗平庸的面吧。”;校園裏一個幽靜的廣場,“這么寬敞的空地也太奢侈了吧”……盡管台灣薪資不高,但更人性化的工作時長,更接地氣的學費和物價,更開闊的生活環境,更愜意的社會氛圍,對於那些不願一畢業就被樓價逼死的香港學生,如何能不被這“帶你確幸帶你飛”的生活吸引。

  寫到這裏,筆者又想起了自己身邊的那些台灣年輕人。早在在“小確幸”一詞風靡台灣之初,不少台灣同學已開始反思,過早滿足於這種“微小的幸福”,只能造成台灣競爭力也跟著“式微”。而近期一條新聞,似乎印證了此類反思已逐漸轉化為行動:台灣TVBS民調顯示,20-39歲的台灣青年中,近1/3的人想西進大陸發展。當然,單純對比台灣、香港學生的選擇並沒有意義,而這些動向背後所隱藏的那些產業結構變更、社會流動需求、以及集體情緒出口,更加發人深省。(文/邱海棠)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