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李克強在東北放狠話給誰聽

2015-04-14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4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吉林長春主持召開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除了鼓舞東北人發揮當年闖關東的勁頭外,也放出了狠話,給某些地方官傳遞了非常鮮明的信號,有些人可能“烏紗”不保。

  李克強先是引述他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過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狀態。”這話聽起來還是頗溫柔,所以他繼而又說:“對于忽視民生、為官不為的‘庸政’‘懶政’,要‘動刀子’、‘出重拳’、公開曝光,堅決追責!”

  去年夏天,李克強總理為政策落實不到位“拍了桌子”,斥責“尸位素餐”的官場現象;今年夏天,他沒有拍桌子,但是放出了狠話:“對于不干事不作為的,要抓一些典型案例,堅決問責,從嚴治理!”這就意味著,即將有一批庸官、懶官為此付出代價。

  在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時就說過,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氣風發、滿腔熱情干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干一年、兩年、三年還是濤聲依舊,全縣發展面貌沒有變化,每年都是重復昨天的故事。

  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于一些地方而言,可能還不只是濤聲依舊的問題,而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里面盡管也有國際經濟復蘇低迷、國內深層次矛盾積累、區域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客觀原因,但是一些地方官員缺乏積極作為的斗志,甚至信奉“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這種機關懶惰、懈怠成為當前一些地方經濟振興乏力的主觀原因。

  正因為如此,李克強此前在北京、河北、山西、黑龍江等8省市經濟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以往的成功經驗表明,中國經濟是干出來的。“老百姓一直在勤勞奮斗,當干部的決不能為官不為!”這次在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再次強調,地方官一定要主動作為、狠抓落實。

  綜合來說,一些地方官無所作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某些官員能力不夠,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動力要靠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他們找不到抓手,習慣了舊常態思維的地方官員還想走老路,結果靠高投資支撐高速度辦法不太靈了,投資拉動的邊際效益遞減,他們就變得束手無策,只會“等靠要”,等中央或者上級直接給政策給優惠給項目,否則就怨天尤人、尸位素餐。

  還有一方面就是地方官員的士氣不振、心態不正,以個人得失為重,沒有擔當、不肯作為。比如公車改革可能降低了一些人的用車待遇,透明工資又抹掉了一些灰色收入,以前官商應酬的吃喝之風也驟減。一些地方官員就覺得拿多少錢辦多少事,既然好處都減少了,那就不必那么辛苦,維持原來的工作“性價比”。這種觀念相當有傳染性,一個領導這么想,一群部屬就會跟著這么干,最后一個機關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地方都跟著懈怠下來,經濟哪還能搞得上去。

  誠然,全國四大板塊中,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最大、經濟總體指標最低的就是東北。但是李克強也說,反過來看,中國經濟潛力最大、爆發力最強的地區也是東北。因為東北有幾十年的工業基礎,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也有豐厚的資源。在這里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什么是東風?就是東北官員敢想敢干、能闖能拼的精神狀態。

  習近平對領導干部提出過類似的指示: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積極尋找克服困難的具體對策,真正成為帶領人民群眾戰風險、渡難關的主心骨。對突出矛盾要有責任意識,主動去解決而不是回避推卸。

  他曾經提出,“要看GDP,但不能唯GDP”。但是一些地方對此的理解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不唯GDP論英雄”變成了“不要GDP搞發展”,實際是這是緣木求魚,沒有GDP的基數和增速,民生、就業、收入都不可能有提高。

  地方官員若以為不強調GDP考核而卸下發展地方經濟的責任,那么真是打錯了算盤。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地方官員在經濟發展上無所作為,那就是不稱職的,根據公務員管理考核的規定,該降就降、該免就免、該撤就撤。要想全國經濟有所提振,先從地方官員工作狀態入手,治理庸政、懶政,這是一個切中肯綮的好辦法。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只是東北一地面臨轉型升級、穩增長的挑戰,也不只是東北一地官員的精神面貌要有新狀態。李克強在東北放出的狠話,更是給全國上下聽的,需要用“動刀子”、“出重拳”解決來“懶政”、“庸政”的地方肯定不限于東北。換言之,如果一些地方不能為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做貢獻,那么肯定會“貢獻”一些典型案例,為中央鐵腕懲“懶”治“庸”做反面教材。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