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大談國民劣根性不妥 魯迅談過但時勢不同

2015-04-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時下,弘揚中華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與此同時,網上網下輿論中也存在一種值得重視的傾向:當人們提到中華民族有很多優良品德時,也有一些人對時下社會道德狀況和國人道德素質表示憂慮;還有一些人陰陽怪氣地說,中國人充滿劣根性,西方社會才閃耀著人性光輝。前者有其合理的一面,警示我們要抓緊解決思想道德領域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后者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甚至居心叵測的言論。針對這種言論,我們應旗幟鮮明地談一談國民的“優根性”,以正視聽。

  有人說,“五四”前后也有人甚至一些名人談過中國人的劣根性,今天為什么就不能談?不錯,由于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且屢遭外敵入侵、處于亡國滅種的邊緣,梁啟超、魯迅等人從反思國民的精神狀態出發,的確曾強調要去除國民的“劣根性”。但他們的這些說法和觀點,大都針對當時國民中存在的問題而言,而且更多體現了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激憤情緒,未必全是平心之論。更何況,梁啟超還寫過激情洋溢的《少年中國說》,寄厚望于未來的中國少年;魯迅也寫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指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由此可見,他們對我國國民的“優根性”并不否認,也沒有失掉價值觀自信。今天那些大談我國國民“劣根性”、大肆鼓吹西方“人性光輝”的人,恐怕有意無意地回避了近代史上中國為西方列強所瓜分豆剖的事實,曲解了前輩思想家的原意,沒有正視中國的歷史與現實。

  中華民族曾長期領先世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當代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以負責任大國的姿態,不斷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在這些歷史和現實成就面前,那些一味強調我國國民“劣根性”的論調顯得多么蒼白無力!事實上,對中華文明和中華價值觀,很多西方有識之士也是充分肯定的。17、18世紀,一些歐洲啟蒙思想家非常贊賞中國。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就在其書中寫道:孔子的書中全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時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分析了中國成功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家的長遠目標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程序形成,政府制定優先政策和優先發展重點,而人民各盡其責,在保持和諧與秩序的同時允許多樣性的存在”。一個盡責的民族、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用國民“劣根性”觀點是無論如何也解釋不了的。

  毋庸置疑,我國國民的“優根性”是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突出表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那么,我國國民到底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優根性”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此進行了科學概括和提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其主要內涵。

  愛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思想根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星空中,愛國之士星漢燦爛,愛國精神感天動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他們樹立的一座座愛國精神豐碑,激勵無數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勵精圖治,使中華民族不斷走出困境與危難、成就繁榮與輝煌。

  敬業精神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源遠流長。《尚書》有言:“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詩經》中也有“夙夜在公”的名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正是秉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中華兒女不僅貢獻了聞名于世的“四大發明”,建造了長城、故宮、蘇州園林等壯觀精美的建筑;而且在音樂、繪畫、詩歌等眾多藝術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中華文明以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獨樹一幟。

  誠信歷來為中國人所推崇。《周易》強調“修辭立其誠”,《論語》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史記》留下了“一諾千金”的名言,民間諺語也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說法。從春秋時期商鞅的“徙木立信”,到明清時期徽商、晉商的“童叟無欺”,再到現實生活中賣“良心油條”的“油條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誠信精神可謂一脈相傳。

  友善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些倡導人與人之間友愛互助的名言,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并產生了世界性影響。2009年《全球倫理宣言》確立的一條“金規則”,即“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就必須怎樣對待別人”,其主要精神資源之一就是《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其核心內涵,一言以蔽之,就是友善。

  當然,強調我國國民的“優根性”,并不是說我們今天的道德生活就不存在負面問題了,而是為了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借鑒人類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的積極成果,高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使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向上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