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誰讓民眾證明“你媽是你媽”?

2015-05-07
来源:鳳凰評論

  “‘你媽是你媽’,這怎么證明呢?簡直是天大的笑話!”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發怒,“這些辦事機構到底是出於對老百姓負責的態度,還是在故意給老百姓設置障礙?”

  李克強總理的怒火,似乎一直未熄。批“攬權”、批“懶政”、批“走樣”、批“奢華”、批“灰色地帶”、批“東北危局”、批“處長治國”、批“政府的手伸得特別長”,一聲高過一聲,一聲重過一聲。

  從朱鎔基以降,共和國總理發怒屢見報端。朱鎔基曾對豆腐渣工程發怒,曾對政績經濟發怒:“日子稍微剛好過一點,就搞浮誇的作風、盲目的自滿,莫名其妙的折騰、無知的決策”,更對腐敗反怒,留下膾炙人口的名言:“我這裏准備了100口棺材,99口留給貪官,一口留給我自己”。溫家寶曾怒斥“三鹿之流”是一群沒有良心之徒,“一個也不放過”。曾在汶川救災現場怒發沖冠:“我就一句話,是人民在養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

  朱鎔基總理怒目金剛、鏗鏘有力,溫家寶總理溫文爾雅、嫉惡如仇,李克強總理正直直率、壯士斷腕。共和國總理們一次次發怒,“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在民眾心中矗立了偉岸的人格豐碑。但是,一個大國總理,頻繁發怒,經常是對同一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發怒,不禁令人省思,“怒根”在什么地方?“怒源”在誰的身上?

  十八大後,中國在市場化、法治化道路大步快走。凡公民能自決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市場能調節的,政府都要退出。從“舊兩個凡是”完全信賴領袖和政府,到“新兩個凡是”開始信賴公民和市場,意義重大。中國改革其實就是權本位向民本位的深刻轉型,從一個完全信賴政府,信賴計劃,不相信市場,不相信公民個人自決的模式,轉向越來越尊重市場和個體,越來越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經驗證明,越是政府退一步,市場進一步,越是政府權力少一點,公民權利多一點,經濟就會越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會越幸福。

  李克強在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進一步闡釋說,中國曆史上,但凡一個時代的政治比較“簡”,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就會被後世稱為“盛世”。而中國曆史上的若幹次重大改革,其主線都是“刪繁就簡”。

  中國是世界上行政審批最繁雜的國家之一。前幾年,中央級還有一千多項,地方級接近兩萬項,“公章馬拉松”可稱得上世界吉尼斯行政審批紀錄,“審批馬甲”、“權力二婆婆”成為中國行政的另類風景線。過於強勢的政府,雖然集中力量能辦大事,但無疑削弱了市場調解功能,約束民間創造力,窒息公民社會成長空間,甚至以犧牲公民人權、生態環境、資源掠奪開發、滋生腐敗、惡化社會矛盾、累計民怨民憤為代價。

  李克強總理開列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毫無疑問,是打造法治政府、廉潔政府的“金鑰匙”。一方面,推動中國社會從官本經濟回歸民本經濟,讓所有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另一方面,以權力“瘦身”為廉政“強身”,鏟除從上到下的部門權力尋租,清除盤踞在各行各業的特權利益集團。新一屆國務院加大了簡政放權力度,先後取消和下放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其中多數放給市場機制調節或下放給地方政府,還有一部分交由社會組織通過行業自律和社會化服務方式承擔。

  厘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是十八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簡政放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為什么在法治“探照燈”和“攝像頭”下,各部門、各地方權力依然如此任性?十八大紅頭文件,國務院三令五申,為什么行政審批“馬甲”、“攔路虎”依然粉墨登場?為什么各路處長對權力關卡依然蜂迷蝶猜?為什么依然出現“縣官不如現管”的怪現象?

  開證明“你媽是你媽”,這個天大的笑話背後,是政治文明的黑色幽默。當總理拍案而起的時候,民主政治的力量是否站起來了?法治的孔武有力在何方?直至今日,多少人還把善政希望寄托於明君再世?多少人還把公平正義寄托在領導者的沖冠一怒?可歎的是,一些媒體依然把中紀委巡查組糾錯案,稱譽為“包青天”。

  現代社會學認為,權力欲的強弱,與權力壓迫程度有關。受權力壓迫程度越重,其產生權力欲也越大。一個國家的官本位思想很嚴重,官員的權力嗜好比吸毒還甚,那么這個國家的政治文明就落後。人們深受權力的逼仄,結果使一部分人停留在對權力的恐懼上,俯首帖耳甘受擺布,一部分人停留在對權力的仇恨上,伺機成為反抗力量,一部分人則擁抱體制,追求權力,加入爭權奪利的官場。

  文明的政治體制,決定文明的行政體系。發達民主國家政要,需要一次次為內政事務拍桌子嗎?一個部門處長有權自由裁量、占座為王嗎?公務員敢自稱為“官”,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恣意刁難衣食父母、偉大的納稅人嗎?無論是總統還是州長,誰敢漠視、羞辱每一個公民的權利,敢設置層層關卡吃喝拿要,敢不敬畏他們手中的選票、無處不在的監督和人人平等的法治?

  發達民主國家精兵簡政,一是分權化;二是民主化。政府信息公開透明,鼓勵公民積極參政,促進參政的多元化發展。許多國家議會可以旁聽,地方議會的會議大都公開。地方議會決議要張榜公布,公之於眾。公民通過行使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複決權參與地方事務決策和管理;三是民營化、整合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設立各種協調機構和合作機構。政府不是萬能,不包攬所有事務,通過市場競爭讓更多社會組織參與;四是精簡化,納稅人的錢不養一個閑人。本質區別是,公務員是社會分工的職業,不是兩張口(一張騙、一張貪)的官。

  一個國家進步,根本上是文明的進步。從官本位到民本位,從封建專制到現代民主法治,從官老爺的八抬大轎,到公民手中的神聖選票,這是文明進步的方向。如果不致力還權於民的制度建設,而仰仗明君和青天老爺,如果不把希望寄托於公民的參政議政,而用道德說教期待官員良心發現,如果在改革中依然設置各種雷區和禁區,不把媒體自由、公民監督當做社會公平正義的積極力量,如果依然沉湎於教條主義、自信主義而搔首弄姿,左顧右盼生光輝,那么反腐倡廉、陽光政府都難免成為噱頭秀場和速食新聞。

  正因為缺乏真正民主法治制度的建設,缺乏民主素養和公民社會的培育,官本位思想才能如此根深蒂固,官場腐敗醜惡才如此普遍猖獗,行政審批亂象才如此屢禁不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花招才如此變化多端,“伸得特別長”的權力之手總是砍不了。而普羅大眾在權力恐懼中,就會繼續憤怒、麻木、無奈,繼續匍匐著靈魂,明哲保身,這是大國崛起的國民姿態嗎?

  在中國改革曆程中,長期熱衷經濟建設,冷對“政治體制改革”,大多數民主和法制的原則無法實行,中央集權管理體制基本沒有改變,官本位和特權集團腐敗不僅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上所有重大問題的根源,成為我國改革發展的最主要阻力,同時把本應歸於廣大民眾的利益通過巧取豪奪納為已有,官民矛盾越來普遍越尖銳頻發。執政精英的普遍體會,是“老百姓越來越難管”、“維穩成本高”和政權危機感。

  “權力清單”是公民賦予公仆的,還是官員賜給百姓的?這是問題關鍵。讓民眾開證明“你媽是你媽”的,是積習成屙、積屙成囚的權力欲,是尚未肅清、依然泛濫的專制遺毒。還政於民,權力低頭,清風自來,陽光自現。(作者:郎遙遠)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