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女權學者:“女司機”是如何被汙名化的?

2015-05-06
来源:鳳凰網

  (“女司機”資料圖)

  5月3日,一則“男司機暴打女司機”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盧某因行駛變道原因在成都嬌子立交被張某逼停,遭其拉下車後毆打,網友紛紛指責張某行為粗暴。5月4日,隨著張某行車記錄儀的視頻曝光,輿論又來了個大反轉——越來越多的網友把矛頭對准盧某,認為其被打是“咎由自取”。甚至有網友人肉盧某的私人信息,稱其是“官二代”,“早已劣跡斑斑”。

  網上輿論已然擴大,遠遠超出了這次事件本身,更多人把矛頭對准了女司機。鳳凰網的民調結果顯示,有69.8%的被調查者認同“女司機是馬路殺手”的說法,認為關於女司機的報道總是見諸報端。還有網友稱,應該增加女性司機駕照考試難度。

  女權學者、中山大學副教授柯倩婷在接受鳳凰網專訪時表示,“女司機”被汙名化,根源在於女性進入了傳統男性主導的領域,挑戰了大眾的傳統觀念,而媒體迎合大眾的報道,卻在不斷固化“女性不會開車”等觀念。

  “觀念沒跟上現實。”柯倩婷說:“我認為你違反了文化給你規定的位置,汙名化就是要誣蔑你,恐嚇你,排斥你,希望把你再趕回原來該有的那個位置上。”

  對話/許曄

  打人是不對的

  鳳凰網:您怎么看成都女司機被打的這件事?

  柯倩婷:我覺得這件事情,本來這是交通糾紛和人身傷害的事件,但是有人把自己很多其它的情緒放進來,那他們就把對女性的排斥、怨恨、不信任這些不滿的情緒,拖向這件事了。而這個時候,很多評論就忽略了基本的正義——打人是不對的,即使有沖突矛盾,但打人是犯法的,就連最基本的這個都判斷失誤了,而且這種判斷失誤,常常發生在針對女性事主的事情上。

  鳳凰網:網上有人說,既然要說男女平等,那么可不可以這樣認為,不能因為這個女司機是女性,所以就抹去她之前犯的錯誤,一味只批評男司機打人不對?

  柯倩婷:你把他當成一個男人來想,也是一樣的。在路上鬥了一下車,相互擠了一下,這個事情是不是可以導致打傷?是不是有了鬥車這個因,所以你打傷人了就沒事,那法律自然就有評價。即使兩個男人發生矛盾,比如我罵了你,或者我手臂碰了一下你的孩子,那你就可以把我往死裏打嗎?你打傷了我,顯然還是要負刑事責任的。

  成都女司機這個事情,若確實是女司機最開始違反交規,大眾就說她起先有錯,被打就是活該,但是恰恰如果這個被打的司機是一位男性,大家反而不會這樣去罵他,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大家覺得男性相互鬥一鬥車還蠻正常的,還經常發生;大家就會說鬥車的是不對,但是打人的更不對。

  “女司機”是如何被汙名化的?

  鳳凰網:成都女司機被打一事,網上輿論已經擴大化了,甚至有人把矛頭對准了“女司機”,您是怎么看“女司機”這個群體的汙名化呢?

  柯倩婷:主要是兩個方面。女司機,還有女博士,這兩類人都是進入到一個原來是男性主導,男性掌控的職業領域裏,人們有一種傳統的刻板思維,認為這個領域就是男人才擅長的,女人不擅長。博士代表了專業領域學位的最高階,而司機,是一種離開家裏,到外部公共空間裏的工作,這兩類,傳統上都被認為是男性更勝任的,男性更擅長的,而女性不勝任、不擅長的。於是會有很多的論述出來,說根據腦科學,女性的邏輯思維就是不好,空間感就是不好,方向感就是不好,因此女性作為司機,作為女博士,就一直受到質疑。女性進入傳統男性領域,首先就是挑戰了所謂的男性主導領域;其次是挑戰了男性透過專業能力,技術把控的能力,可以主導世界的優勢,現在女性也進來了,那她就會受到排斥。

  司機雖然不是一個需要多高學曆的職位,可是司機畢竟是一個掌控方向盤的人,而且有一定的開拓性,女性當司機就要離開家。傳統觀念認為,女性應該在家裏。本來司機這個職業,技術門檻和智商門檻也不高,應該是普及率可以很高的,但是人們依然排斥女性司機。當有了這種排斥的觀念,有了這種認為女性天生就不擅長的觀念,一旦出了一個涉及女司機的新聞,“女”字就會被擴大、誇張、強調出來。其實如果更客觀的去看,男性司機也有很多方向感、空間感很差的,或者是犯很低級的錯誤,但是如果是女司機出現這種事情,新聞都會大力的炒作。

  鳳凰網:“女司機”汙名化的邏輯在哪裏?這個群體是怎么一步步被汙名化的?

  柯倩婷:第一,中國早期確實大部分是男性做司機,如今在日常生活裏,男性做司機就成了正常,女性做司機就是少數,少數就被演化成不太正常。第二,男性因為比較早的掌握了開車以及地圖空間的技能,那么於是他通常是一個指導者的角色。而按照傳統觀念,理想型的女性應該是那種被指導的,被帶動的,人們才會覺得這個女人是乖順的,這跟傳統女性溫柔、賢惠、主內的形象是相結合的。

  但因為原來女性不開車,那她自然也路癡,很多女孩也承認自己路癡,那是因為你沒有實踐,於是你就路癡。於是大眾就會形成一種觀念,認為女性不會開車,也路癡。但是現在女性司機越來越多了,觀念沒跟上現實,人們依然覺得女性開車肯定就出事,一出事,就說對吧,跟我預料的一樣。這種觀念就不斷被固化。

  如今現實是有大量的女性開車了,人們就會覺得跟自己觀念不符,女性就應該溫婉地在家裏,約會出去有男人帶你,但現在不這樣,你出事,你不是不聽話嗎?不守婦道,不守規矩嗎?這個汙名化就出來了——女司機不會開車,女司機開車會闖禍。汙名化根本來說,是我認為你違反了正常,違反了文化規定給女性的位置,你突破了規定,所以我要禁止你,要通過汙名化來誣蔑你,恐嚇你,排斥你,希望把你再趕回原來該有的那個位置上。這個就是汙名化的一個邏輯。

  鳳凰網:如今網絡上也會有很多女性調侃“女司機”,這背後的原因是什么呢?

  柯倩婷:女性也是在這個文化下面成長的嘛。很多女性自己一直沒有得到空間的訓練,技術的訓練,她有時候也是不需要,比如說她有男朋友,有老公開車。她沒有得到這個訓練,因此也認為自己就是這樣。她沒有反思過,不會開車,只是因為缺乏訓練。有名言不是說,女性不是不能做總統,只是缺乏訓練跟指導,女性能做任何事情,只是缺乏訓練。但是女性自己也可能因為沒有受到訓練,她自己不行,所以就排斥其他女性的行為,她也可能覺得這些女性給我們女人丟臉了,這些女性太出格了。比如鬥車,鬥車是一個很男子氣概的事情,這個女性竟然跟別人鬥車,女性去做這個男子氣概的事情,就會被這種傳統觀念去攻擊。那事實上像我經常坐車,那些男司機以鬥車作為彰顯男子氣概的方式,他們一鬥車,車上的很多人都開始敬佩他,說他不僅技術好,而且還為我們出了一口氣。

  鳳凰網:像男護士、男幼師,他們進入了所謂傳統女性的行業,會面臨跟女性一樣的歧視跟困擾嗎?

  柯倩婷:他們進入到傳統女性輔助行業的時候,也會受到歧視,人們會說你做了女人的事情,因此你做了比較低下的事情。但是事實上,又會有另外一種聲音在支持他,比如說現在護士也很辛苦,需要強壯的男性才能做;幼兒園小孩陽剛氣不足,要有男的幼兒園老師。當有男性進入一個行業,你會看到,這個行業的地位和身份會被提高。比如原來幼兒園女老師都叫阿姨,男性進來之後都不叫叔叔了,都叫老師。女性被叫阿姨,看起來就是輔助的,但是男性進來,就會給他一個名頭,就變成專業的了。男性進入這個行業,人們會更認可這是一個職業。

  雖然他們還是受到一定的偏見,但是你也會看到,很多男性進入到傳統的女性行業,都是得到形象、待遇的提升。人們對於男性的職業、身份,職業形象,職業地位還是更加認可的。

  媒體是否是“幫凶”?

  鳳凰網:其實很多關於女司機、女博士的議題,都是媒體炒作起來的,媒體是不是汙名化女司機的“幫凶”呢?

  柯倩婷:媒體一方面是迎合大眾的喜好。媒體推測大眾是喜歡看到女性事主的新聞的,比如描述女性事主歇斯底裏,會給新聞帶來一定的情節,一定的戲劇性,可以吸引眼球。媒體在報道的時候,不應該用那種有明顯偏頗的詞語,比如說挑釁,博同情等。我覺得媒體可以去描述當事人是怎么陳述的,他用的什么語言,用的什么語氣,而不是給事件一個定性。比如女司機這件事,記者有機會去到現場,她有機會見到女司機,那么我覺得就應該描述女司機的狀況。為了避免描述的偏見,也許記者也可以再看一下,如果她生氣、哭泣,是在怎樣的一個語境之下。

  而所謂的“博同情”,這個事情當然了,我受了傷,我有這個情緒,我當然希望引起別人的同情。媒體在報道時,應該把那個女司機當成一個正常的人看待,她即使原來有錯,可是她現在遭到了這樣一個傷害,她哭泣,情緒失控什么,我覺得記者描述就可以了。但是有偏見的報道就會把訴求誇張化,而不去理解一個人在那種情景裏的反應。如果一個男的被打了,他可能確實不會那樣哭,但是女性也有她自己的表達方式,你去理解她的表達方式的話,可能能夠避免那種有偏見的判斷。

  如今的媒體都是互動媒體,大眾會對報道進行評論,可能會把記者一筆兩筆帶過的東西放大化,其實讀者的媒體素養還是沒有提高。但是事實上,如果大眾的媒體素養提高的話,他其實應該去指出媒體報道的問題,或者是評論裏的問題。但是我們現在看到,依然是有人想借助新聞發泄不滿,比如汙名女司機群體什么的,大眾的媒體素養也挺讓人擔憂的。

  鳳凰網:那面對這種汙名化的文化,可以如何應對呢?

  柯倩婷:首先是媒體可以做一些事情,譬如媒體自律,在報道這些事情的時候,用專業主義的態度,不去做聳動新聞,不去煽情,不去迎合人們負面的偏見,去編織、誇大那種情節,這是一個媒體自律。

  第二個,當然我們知道,不出事就沒新聞,所以媒體很難去報道那些正面的事情,但事實上也還是有一些能夠顯示出女性在專業領域技術超人的故事,其實也可能變成新聞,就是所謂的正面新聞。那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應該會意識到這樣的新聞,有很重要的人文和社會價值。

  第三,我覺得整體來說,當然還是需要大家有性別的平等觀念,不要有那么刻板的性別觀念,以及接納女性具有專業能力,現代女性一定是要進入公共空間的現實。這樣的事情,真的需要性別教育。當然媒體也可以教育,但整個的文化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鳳凰網:許曄)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