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專車服務真的是危險遊戲?

2015-05-06
来源:新華網

  4月30日,互聯網專車提供商Uber(優步)廣州分公司受到當地管理部門的執法檢查,再次引發社會對專車合法運營問題的關注。

  “互聯網+”思維越來越影響我們的生活,面對城市中限號、搖號等規定對私家車的限制,專車服務無疑為人們出行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但作為新生事物,專車服務如何在監管機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機制,監管部門在查處的同時是否能開放、引導一個健康的專車服務市場?

  資格認證 有條例無監管

  據調查,在普遍流行的提供專車平台上,滴滴、快的、優步和易到用車都允許私家車司機加盟。雖然對車輛有新舊程度、繳納保險等要求,對司機也有年齡、駕駛經驗和違章記錄等要求,但是在實際認定中條件並不難達到。一些專車平台僅通過網上提交資料的認證方式,不但沒有對車輛和司機的考核,甚至連專車司機是否是提交資料上的駕駛員本人都無法保證。

  私家車與運營車是兩個概念,《機動車強制報廢標准規定》中指出,“小、微型出租客運汽車使用年限為8年”。僅此一條就可看出成為運營車需要更高的要求,也會受到更多的限制。

  有的專車平台盡管聲稱只與汽車租賃公司合作,但是很多私家車主通過掛靠租賃公司的方式,還是可以成為專車。轉來轉去,車還是私家車,駕駛員素質還是參差不齊。

  行駛裏程多少 專車軟件說了算

  專車依靠的就是互聯網技術,然而打車軟件卻並非能夠做到特別靠譜。

  除了對司機與乘客的定位不准確,延長了乘客等待時間外,由於專車公司間並無統一的行駛裏程記錄方式,裏程數的多少,也全憑軟件自己說了算。與此同時,軟件如果存在漏洞,那么在軟件上直接支付車款的方式也可能存在風險,乘客個人地址等隱私信息也將受到威脅。

  因此,應用軟件的技術過不過關,不僅僅是用戶體驗感好壞的問題,更是專車行業發展的硬性門檻。

  遇到糾紛 只能不打“星”?

  與2014年年底專車轟轟烈烈進入市場時不同,隨著專車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問題也隨之出現。

  司機駕駛技術參差不齊,乘客體驗感差;司機不認路盲目迷信導航以至於耽誤了時間、貴了車費。另一方面,司機也抱怨專車公司所謂的接單“獎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專車公司為擴大用戶群體、增強用戶粘性而偏袒乘客,讓司機無處“說理”。

  種種矛盾都說明,專車市場亟需一個規范的監管機制。

  試想專車服務所提倡的“共享經濟”理念真的能夠實現,將會給社會帶來的改變:增加就業崗位、減少人均車輛擁有數量,緩解交通擁堵,實現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

  但美好幻景總是與問題共存,專車平台的異軍突起,折射出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規則、創新與監管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互聯網技術的創新步伐已大大超過了政府政策的更新速度。面對廣大群眾的需求和專車平台的“肆意發展”,政府不能“只堵不通”,以形成一個健康、良性的專車市場為目的,積極適應調整,制定出合理、有效、規范的監管辦法,才是專車市場走向規范化的必由之路。(文/李晶瑤)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