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的經濟前景強健而穩定,仍有望引領全球增長。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全球經濟增長仍不均衡,能源價格下跌,主要國家貨幣的幣值大幅波動,金融市場穩定或受到威脅。
IMF最新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預計,該地區增速在2015年將保持在5.6%的穩定水平,2016年將略微減慢至5.5%。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將受國內需求驅動,并得到健康的勞動力市場、低利率以及近期油價下跌的支撐。盡管部分主要新興濟體增速放緩,但發達經濟體溫和復蘇,且部分國家匯率走低,這將繼續支持亞洲的出口。
盡管亞太地區各大經濟體總體增勢良好,但預計表現參差不齊。由于中國房產市場調整或將抑制相關投資,中國經濟正放慢到更可持續的增長速度——2015年GDP將增長6.8%,2016年將增長6.3%。
同時,IMF預計今明兩年印度的增長率將升到7.5%,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這主要得益于印度的國內改革和低油價。
總體而言,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提高該地區收入水平、抑制通脹,但幾個大宗商品出口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西蘭)的經濟將受到不利影響。
部分由于貨幣政策分化,發達經濟體匯率劇烈波動,這也影響到了亞太地區。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西蘭)匯率兌美元極具貶值,而其他貨幣兌美元的貶值幅度較小或維持穩定。分化的匯率走勢也使政策制定者面臨窘境,其需要權衡出口競爭力和由外幣計價債券積聚所隱含的金融穩定風險。
雖然亞太地區的前景依然穩固,但下行風險仍存。首先,日本等國家的經濟增長低于預期將給該地區其他地方造成影響。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破壞性影響,尤其是那些債務水平高企的地區。此外,生產力增長放慢、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已導致亞洲的潛在增長減緩。
另一方面,油價下跌將推動亞洲經濟增長,也為財政改革提供了機會,一些國家也已經實行了改革,但其中仍然存在風險。
鑒于亞太地區前景參差不齊,需要采取什么政策?由于各地區情況不一,“一刀切”政策難以奏效。總體而言,當前亞洲多數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實施了基本適當的利率政策。
但放眼長遠,如果部分地區資本流動情況出現反轉,可能需要提高利率。另一方面,日本利率已接近零,但由于要實現通脹目標,因此其量化和質化寬松政策(QQE)仍需持續推進,同時要推進結構性改革。
對于那些公共和私人債務高企的國家,逐步推行財政整頓將加強經濟韌性。下跌的石油和食品價格也將為取消補貼、加大基建和社會開支提供空間,包括健康和教育開支,這有助于減少收入不平等現象。宏觀審慎政策應該致力于應對金融穩定風險,同時外匯干預應繼續作為緩解過度匯率波動的手段。
當前,亞洲地區總體潛在增速放緩。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放緩可能反映了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回報下降。《地區經濟展望》的分析章節中指出結構性改革能提高亞洲生產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國向更安全、可持續的增長模式轉型將釋放新的增長動能,也能減少脆弱性。這對中國、亞太地區以及世界都是一大利好。
從中期看,該地區還將受益于區域金融一體化的深化,盡管該進程已經落后于貿易一體化。進一步推動金融一體化有望更有效地配置地區儲蓄,以滿足該地區的巨大投資需求,同時還可以支持金融包容。中國的金融部門改革和進一步的開放政策將使其更有效配置資源、激發新增長點、加速該地區和世界的金融一體化進程。
但這些改革應該遵循合理順序,并應進一步加強政策框架,包括持續推進金融監管。(本文作者為IMF駐華代表席睿德及林衛基本報記者周艾琳譯全文稍作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