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歷史激蕩:中國迎來第四輪創業潮

2015-06-08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核心提示

  隨社會演化而形態多變,創業者從個體戶到合伙人,從小商販到創客……創業者,從來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新時代的大眾創業潮,如何推動產業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資本密集型升級,值得期待。

  記者 譚楚丹 深圳報道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時代的變遷,一波又一波的弄潮兒前赴后繼,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回顧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創業潮,社會、經濟、科技、政策環境并不相同。

  “創業潮很大程度與政府的支持、社會資金的寬裕程度、投資人的態度、社會的包容度有關。”一名在資本市場輔導企業上市15年的深圳保薦代表人表示。

  如今,中國正掀起第四次創業潮。今年3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雙引擎”。

  這再次回到關鍵詞——創業者。隨社會演化而形態多變,創業者從個體戶到合伙人,從小商販到創客……創業者,從來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新時代的大眾創業潮,如何推動產業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資本密集型升級,值得期待。

  1979-1989年草根創業:個體戶爆發

  “個體戶”剛“重出江湖”時,并不是一個褒義詞。它最初是“待業青年、勞改犯”的代名詞,往往會遭到嘲笑、詆毀與蔑視。

  對于六七十年代的經濟情況,《鄧小平文選》曾總結指出,“中國社會實際上從1958年開始到1978年二十年時間內,長期處于停滯和徘徊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

  而在文革結束后,800萬知青返城,就業成為社會問題。機關單位安置有限,知青只能靠擺地攤,從事理發、修鞋、磨刀、修傘、修家具、賣小吃等行業維持生計,人們管這叫“練攤”。

  為緩解就業壓力,解決溫飽問題。197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第一個有關發展個體經濟的報告,允許“各地可根據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后,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

  “個體戶”從此應運而生。

  1980年溫州章華妹成為第一個拿到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人,她以賣紐扣為生。

  安徽人年廣久靠賣瓜子致富,雇工從12名到105人,震驚全國,人們懷疑“年廣久是資本家復辟”,從而引發“個體戶雇多少人才是剝削”的辯論。

  個體經濟對計劃經濟的沖擊終于導致1982年的大整肅,溫州發生“八大王事件”。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高教研究所所長柴福洪曾表示,個體戶“趕上流通領域的市場化,他們開始練攤,倒騰,甚至投機鉆營。倒服裝,倒電器。把南方沿海的東西運回內地來賣,把內地的東西倒騰到南方去賣,就憑跑個差價,硬是發了,有的率先成了萬元戶。”

  個體戶的出現,激活了一個封閉已久的經濟體對物質的渴望,王石、柳傳志、任正非、張瑞敏,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亦在這時“倒騰”出第一桶金,并借助時代的機遇,成就各自非凡的事業。

  1992-1997年下海潮:扔掉“鐵飯碗”

  自個體經濟為人們打開新天地后,市場經濟迅速席卷全國,發財致富日漸成為全民理想。

  而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國掀起一股全民經商潮,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國企員工下海”。1987年現SOHO集團董事長潘石屹放棄石油部管道局“鐵飯碗”,揣80元錢南下廣東。馮侖原是國家體改委下屬研究所的干部,后被派往海南省籌建改革發展研究所,但到達海南不久,馮侖與潘石屹等四個同伴成立公司,做房地產買賣。

  1992年初,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明確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南巡”進一步打破了人們的思想禁錮,激發人們跳出體制,投身市場經濟之海的熱情。

  據人社部數據顯示,1992年,有12萬公務員辭職下海,1000多萬公務員停薪留職。

  “1988年時我在昆明一家知名國企百貨公司做售貨員,每月工資45元;丈夫在大學做教師,每月掙90塊,那時在昆明已算高薪。”陳梨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與其性格不同的是,哥哥陳保中激進冒險。“他原來是糧食局員工,一個月30元。但他不甘于乏味,他停薪留職,靠三輪摩托車拉貨賺錢。”

  陳保中、陳梨花(均為化名)兄妹倆在80年代曾都是國企員工,然而在改革開放狂潮中做出不同的選擇,隨后經歷不同的人生。

  據了解,面對充滿未知數的商海,公職人員更多以“停薪留職”或請長假的方式“下海”,為自己留后路。

  “后來朋友叫他一起合伙做貨車司機,陳保中才決定完全脫離國企單干,他買斷在糧食局的工齡,兩人到處借錢貸款買貨車,專門替人跑長途拉貨。”據陳梨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陳保中從昆明到深圳拉貨,往返要一周半時間,拉貨一次就賺2000元,迅速成為“萬元戶”。

  “那年萬元對我們來說是數不清的,相當于現在的‘億元’。每到家庭聚會,哥哥一身白色西裝、金鏈子、墨鏡出場。我們曾勸他少出差,多在孩子學習上用心,他卻反駁,‘讀書有什么用,我賺的錢捆成磚頭就能砸死人’。我們那時覺得,司機竟然還比文化人混得強。”陳梨花回憶道。

  這一代的創業者中,誕生了俞敏洪、郭廣昌、王傳福等后來的業界大佬,而他們所領導的企業,也逐漸成長為奠定中國經濟競爭力的基石。

  1997-2000年浪潮之巔:互聯網襲來

  經濟體制的改變,讓人們解決生存問題;而科技的發展,卻改變生活方式。中國的互聯網元年,在1997年開啟。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曾在1997年12月1日發布第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指出全國共有上網計算機29.9萬臺,上網用戶數62萬。該中心自此后形成半年一次的報告發布機制。

  1997年1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張朝陽創辦了愛特信ITC網站,次年2月,他在中國“克隆”雅虎,推出中文網頁目錄搜索的軟件,名叫“搜狐”。

  同年6月,26歲的丁磊設想網民們應有自己的信箱,于是在廣州創辦網易公司,寫出了第一個中文個人主頁服務系統和免費郵箱系統。

  10月,29歲的軟件工程師王志東領導的四通利方獲得第一筆風投,該網站體育論壇因帖子《大連金州沒有眼淚》而倍受關注;次年,四通利方開辦新聞頻道,并收購北美網站華淵資訊網,網站更名為“新浪網”。

  1998年,馬化騰成立了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那時ICQ很火,QQ默默無名。

  1998年,雅虎進軍中國,成為1998-1999年連續兩年網民網頁首選。

  1999年,馬云在經歷兩次創業失敗后,確定要成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域名就叫阿里巴巴。

  同樣在1999年,刑明把1996年從股市賺來的錢投資在3個網站項目上,其中一個叫“天涯社區”。“天涯社區最初只是一個萌動的人文意念與單純的模仿,我當時看到了網易社區的雛形,做一個充滿人文情結的個性化的網絡虛擬社區。”刑明曾表示。

  同年8月,22歲的小伙子孫鵬與另外4位網友一起建立個人網站——紅袖添香。“做文學網站,最初只是緣于夢想,終極目標也不是為了賺錢。”孫鵬曾表示。如今,這個純文學網站,擁有完善的投稿系統、個人文集系統、媒體聯絡發表系統及原創書庫。

  盡管經歷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慘烈潰敗,互聯網時代的步伐并未減緩。百度、騰訊、阿里巴巴正是在這一時期迅速崛起,成為中國新興經濟的代表。而其所代表的互聯網,將在未來以“顛覆一切”的形象,改變著整個中國的經濟結構。

  2014年至今大眾創業:

  新時代的個體崛起

  時間推進到2014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一波新的創業浪潮也正在興起。

  坐落在深圳南山區華僑城創意園的柴火創客空間,因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的到訪而為人所熟知,這被認為是點燃本輪創業潮的星火事件。

  但多名私募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早在2011-2013年,他們就注意到這一輪已經開始的新興創業潮的暗涌。

  智金匯創始人、CA創投合伙人楊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創客文化,我在2012年就注意到了。當時國外已在流行,CA創投有在做眾籌平臺,很多高科技公司成功得到融資。在國內,我還去過深圳柴火創客空間,當年它的規模還很小。當時創客項目還沒有現在這么火,我預感到這是一股趨勢。”

  2013年,一些風投機構開始陸續投資創客項目。“2014年創客開始火了。大平臺都在做眾籌,孵化器逐漸多了,創客活動也越來越多,很多機構都參與進來。自從總理視察創新之后,這類創業項目一下子火了。”楊溢回憶稱。

  從這輪“草根創業潮”的發生起因來看,多名機構人士普遍認為,主要源于中國經濟處在轉型期。

  “創業潮往往出現在股市最低迷、房地產最火爆的時候。經濟轉型中,投資人與社會上的資本都在追逐創業企業。”一名在資本市場輔導企業上市15年的深圳保薦代表人表示。

  該保代表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投資創業項目有風險,風險偏好受制于整個市場的資金和投資可期待性的影響。“在過去,無風險利率很高,資金普遍流入房地產行業,因此創業者過去艱難,得不到資金的支持。如今由于傳統行業如鋼鐵、石化、煤炭產能過剩,經歷痛苦的調整階段,這類行業在國家經濟占主要比重,同時與房地產、汽車行業息息相關,因此導致經濟處于調整期,新興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姚安民從科技角度解釋,這股創業潮的動因主要是技術的發展根本上打開創業的空間。“智能手機出現后,創業機會比PC端時代更多了。因為手機可以做到實時地把人、服務、位置、產品聯系起來,可以提供原來在PC端時沒有辦法提供的互聯網解決方案,例如020,當下可以網上點餐送外賣等。這都是因為手機on-demand service帶來的變化,很多好的創業公司出現了。”

  同時,消費者亦有需求。“技術使得消費者希望獲得的服務和產品能提供出來。此外,最近資本市場比較火、國家支持創業的政策較多,所以當下創業熱情很高。”姚安民表示。

  在政策環境方面,中央政府“三大施政清單”、“簡政放權”為創業潮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推力。同時,2014年3月《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出臺,放松企業準入條件的管制,取消了“最低注冊資本金”的限制。

  這輪創業潮涵蓋社會各個階層;年齡分布較廣,85-90后創業者更多。以柴火創客空間為例,據潘昊介紹,“從成立以來陸續加入的會員數量超過1000,最小的會員只有7歲,也有部分50-60歲的愛好者,行業也是五花八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首度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雙引擎之一。

  姚安民表示,創業項目能否推動經濟發展,關鍵要看創業團隊提供什么價值的服務。“有的團隊提供純娛樂服務例如游戲,有的是改變原來產業上的效率問題。目前創業項目中,有很多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或者改進社會服務,這其實能對社會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